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资涨价为何难以调控


每到春耕夏种时节,限制农资涨价的声音便会不绝于耳,也未见产生什么效果,涨价反倒是越涨越凶。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建议已经不具备可操作性,从保护农民利益着想,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

  首先来看农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近几年国家对化肥等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在不断缩小,经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农资市场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意味着没有哪一家生产、流通企业,或者是几家生产、流通企业能够通过合谋来垄断农资市场、控制农资价格。相反,有的企业为了多揽生意,还主动送货到农民家门口。至于说农资供应链环节太多,层层加价,这对于流通行业的分工来说也属正常。对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来说,限价政策和严格的检查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因为这将压缩企业获得的正常利润,这也是近年来有关部门的限价令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可见这种农资价格调控方式已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那么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何在?在于不断上升的生产和流通成本。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007年以来,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基本呈逐月抬高之势。1~5月,CPI同比上涨2.9%(其中5月同比上涨3.4%),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肉禽制品和蛋)上涨较快,对消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最大;二是去年下半年粮价上涨的翘尾因素较大,拉动今年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消费物价指数是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它涵盖了食品、居住及交通等基础性消费项目,由于基础性产品的属性,很容易传导至其他产品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由此可见,农资价格的上涨取决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并且与粮食价格也有关系。既然如此,要想调控农资价格,就需要调控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而调控宏观经济,是要考虑到发展速度、通货膨胀、对外平衡等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决不会单单为了调控农资价格而出台宏观经济政策。因此,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简单的方法是加大向农民发放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或者也可以降低国家储备小麦的拍卖底价,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物价指数,降低农资的生产流通成本,当然这个过程会相对慢一些,但这些毕竟是运用行政手段能够达到的、操作效率较高的方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资价格 农民利益 化肥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