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纵观近十年来内蒙古农资价格的变化情况,凡是农资价格平稳的时期,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就小,凡是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期,就会大大制约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近几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不断上涨,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巨大障碍,也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析1996年以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入手,深入剖析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对今后全区农资价格走向及其成因提出初步看法。
一、十年间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特点及变动趋向
1.农资价格整体呈阶梯上升的态势
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2006年比1996累计上涨了36.9%,年平均涨幅达3.5%。1997―1999年,农资价格走向基本稳定,变化幅度十分微小,到1999年回落为仅上涨0.1%,处在十年阶梯变化的第一个平台阶段。2000―2003年呈现稳步上升阶段,各年环比价格升幅明显增大,2003年比1999年价格上涨14.1%,年均涨幅达到3.4%。到了2004年和2005年,农资价格上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环比涨幅分别达到9.5%和8.3%,是十年中价格上涨最快的阶段。这两年内蒙古农民明显感到了农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而进入2006年,农资价格涨幅又迅速放缓,比上年仅上涨1.1%,又进入了另一个平台阶段。
2.影响农资价格整体变动的主角是化肥和农用油
十年里,农资整体价格的变化与这两个农资品种的价格变化大体一致。其中化肥价格的变动略有反复。1996―2001年化肥的价格一直呈平稳略降的状态,2001年比1996年化肥价格下降16.4%,5年的年均降幅为3.5%。2002年开始反弹,且势头强劲。2002年比2001年上涨6.1%,2003年比2002年上涨4.7%,2004年比2003年上涨9.0%,2005年比2004年涨幅更是达到十年的最大值18.3%,而进入2006年,化肥价格迅猛的上涨势头明显得到遏制,仅比2005年上涨1.0%,也随农资价格总体走向进入了第二个平台阶段。
与化肥相比,农用油价格的变化就显得简单而直接。其变化则是由平缓转向上翘。1996―1999年其价格变动很小,2000年后则陡然上升,势头始终如一。2006年比1999年上涨95.2%,年均涨幅达到10%,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与化肥和农用油相比,其他农资品种变化则各具特点。首先,种子价格1997年比1996年大幅度下跌,跌幅达到13.4%,其后,每年价格时跌时涨,虽然2004―2006年价格持续上涨,各年环比涨幅分别达到4.1%、4.9%和1.5%,但价格始终没能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其次,饲料与种子价格变化有些类似。1997年以12.5%的幅度大跌后,几经沉浮,2004―2006年价格稳步上升,各年环比涨幅分别为15.3%、3.4%和2.9%。与种子不同的是2006年价格已经恢复并超过1996年的价格水平。再次,农业机械价格在2002年以前一直小幅下跌,2002年后止跌反扬,2005、2006年连续两年价格在一定水平上徘徊。
3.不同阶段引领农资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各有不同
引起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此走向的原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基本有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格对农资价格的影响。这些年石油、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带动了化肥、农用油价格的快速刚性上扬,成为一段时期内农资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二是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层层加价也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的另一个症结。内蒙古是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地区,流通环节的影响相对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农资价格升降不可忽视的因素。积极性高,则会使农资的需求增加,从而拉动农资价格上扬,反之亦然。
从近十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情况看,上述三个因素虽然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三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不同阶段总有一个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推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环节过多造成的层层加价行为。当时正值国家全面放开农资市场的初期,不同性质的经营实体纷纷涌入农资市场,鱼龙混杂。加上监管不到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比较严重,导致了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认识到规范农资市场的重要性,各级工商、物价部门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把住了农资经营的准入关口,国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地发挥,流通环节大为减少,从而使因为流通环节不规范而导致的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4-18/20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