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分销领域的放开已成事实,逐渐会有更多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化肥生产与流通领域。不可否认,外资的进入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如果不能主动适应新的市场我们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掉。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外资的进入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进入,是一种健康的压力。因此,面对外资的进入,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农资行业的进步。
化肥行业具备开放条件
入世谈判为中国的化肥行业争取了五年过渡期,为化肥行业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占海说,化肥市场对外开放经过了五年的过渡期,在这五年中,企业已得到了锤炼并逐步摸索出了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模式,基本建立起了适合市场竞技的经营管理体制。可以说在这五年中绝大多数骨干企业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的王黎民告诉记者,化肥行业放开的步伐相对保守,就更为我们迎接挑战提供了时间,在这五年的过渡期,化肥行业不仅顺利实现了改制,国际竞争力也显著提高,从肥料进口国变成能够自给自足的化肥生产大国,已经具备了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平等合作的能力。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高级经济师涂巧红对中国化肥行业发展给予了肯定,她说,经过八年发展,化肥生产快速发展,经营模式趋向多元化,多渠道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另外,我国化肥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加强,通过降低进口关税等措施保证国内供需平衡的做法渐趋成熟。
中国农资企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是实质性的,在市场规范方面的成长也是非常快的,开放之后在遵守世贸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在WTO谈判的时候,大家对国外企业、产品冲击国内市场感到非常害怕,但进入WTO之后,发现害怕的是国外企业和国外市场,他们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产品的竞争力充满恐惧,在这个过程中令他最大的意外就是没有想到中国企业有那么大的市场承受能力。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很强的。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副总裁郭雁民认为在入世5年的过渡期内,国内化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化肥市场的现状与入世之初外资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化肥市场的适度开放使国内生产流通企业加快了企业化改造,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分销领域更是八仙过海,各种股权结构、组织方式均出现在化肥经营领域。过去靠行政命令形成的业务条块完全打乱,并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全新的业务合作关系。企业也不断拓展价值链,形成了多家大型一体化企业。
外资是改革动力
化肥分销市场的放开不仅为农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龙永图在谈到入世的意义时,说中国入世最大的一个好处是通过政府间协议为我们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外部环境。因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企业营造环境。现在我们不再担心美国对中国最惠国的审批是否会通过,而且在企业遇到贸易壁垒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放开市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还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动力。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加入WTO,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是现实的。加入WTO,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外“打通”,意味着我国的企业和政府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做生意、管理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主要不是来自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障碍的消除和国外资本更顺畅地进入,而是来自我们推进改革压力的消减和动力的提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是为了获得利润,相应地就会和国内企业进行市场方面的竞争,国内企业的经营同样也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内企业再固步自封,而不及时进行改革,就很可能因为竞争力低下被市场淘汰。如此一来,企业就会主动将外来压力转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广泛吸收外部的先进经验,以实现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市场的放开还为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来源。外资进入并不是为了垄断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在零售行业方面,他们也没有能力垄断中国的市场,在这个时候合作就成为开放之后的主旋律。对于合作,有些人害怕国内企业在合作中失去自主地位,产业安全也难以保证。在这个问题上,吴敬琏说:“外资进入中国参股或控股国内企业,选择的是市场化的行为,对此不应看得过分敏感。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一些国家本来就没有必要控股的产业,让给老外或者民企都是无所谓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1-25/20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