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人生未满百 报国不言老


  金涌是老北京人,出生于1935年。1953年,金涌后参加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国家委派赴苏联留学。

  当时苏联的大学只有全部成绩都得到5分(也就是满分)的学生,才能拿到红色的毕业证。而他,就拿到这样的毕业证。

  1960年,金涌去天津大学进修,同时兼任中国早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丁绪淮老先生的助教。这段经历帮助金涌深刻理解了老师的内涵,成为了日后金涌培育学生,帮助他们进步的力量源泉。

  2001年,在国际纪念碳纳米管被发现10周年的学术大会上,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室宣布已经可以成吨制备碳纳米管,解决了碳材料大批量生产的世界性难题。而这个研究室正是金涌在25年前创建的。

  近年来,金涌的报国情怀很多体现在对农业和农资产业的探研上。

  金涌及其团队切入到农业领域,是源于他对化肥、农药产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农业、工业、信息业高度融合是大趋势。

  早在2014年9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在京召开第一届年会暨复混肥创新发展研讨会时,金涌就在会上提出,复混肥料要兼顾设施农业发展,将产品更有效地应用于水肥一体化。

  2017年6月,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化工报社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活动。参加调研的金涌表示: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是国之战略,事关全局。

  2018年7月,长江经济带绿色化工行走进农药行业调研启动。金涌建议,农药行业应加强科研引导,积极拥抱生物技术、微化工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绿色转型。

  近两年,金涌以化肥、农药、种子、微生物等农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抓手,将工作聚焦到生态农业4.0伟大工程上。他提出:打造生态农业4.0,需要农业-工业-信息业高度融合。他描绘的生态农业4.0的产业特点是:更智能化,个性化,更健康。这一理念,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产品和技术需求,促使农资行业必须转型。

  大院士的“小院情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与科技小院的故事

  “你看看我这个苗子出什么问题了?”天还没亮,一位农民急匆匆走进村里的一处院子,急切地询问在这里长期蹲点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

  这是发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科技小院里的寻常一幕。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在这里诞生以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和一届届的学子,在科技小院里生活、工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成为农民的自家人,跟他们一起来解决种植问题。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它的创立者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据统计,每年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在农业上使用的只有40%,而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这意味着,超8成以上的成果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2009年,张福锁院士果断带领学科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在曲周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玉米机械追肥、小麦水氮后移等25项各类农业生产技术。当地农户的作物产量和氮肥生产效率最初仅为高产高效试验基地的63%和57%,科技小院入住5年后,曲周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农户高产实现率达到90%以上。2009至2014年,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曲周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据统计,科技小院模式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体系, 10年里,先后与23个省份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21个覆盖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水稻、甘蓝、棉花、黄瓜、苹果、梨、葡萄、西瓜、辣椒、香蕉、樱桃番茄、芒果、枣、番茄、大蒜、菠萝、苹果等45个作物产业的科技小院。

  2016年9月8日,张福锁院士团队在世界知名的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科技小院的故事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粮食 生态农业 制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内容右侧中
内容右侧中
内容右侧下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