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永坤 通讯员李冬修
眼睛向内挖潜增效
采访手记作为资源性大宗农资产品的肥料产业,体量庞大,产能增长惯性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很多企业经营维艰,但也有部分企业因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逆势中依然焕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仍在不断壮大,成为行业中众人瞩目的翘楚。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面对不利局面,湖北三宁眼睛向内,挖潜增效———以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以完善产业链提档增效,以项目建设推动发展,以科技创新确保持续增长,走出了一条极具竞争优势的转型升级之路。2014年,在行业盈利水平整体下滑情况下,湖北三宁仍取得良好业绩:完成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销售收入112.38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12.79%;上缴税收2.14亿元,同比增长3.38%。
提起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当今的化肥行业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家上个世纪70年代建厂、年产3000吨碳酸氢铵的小氮肥企业,这家公司在摸索中前行,在逆境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并进入中国化工“百强”行列,成为行业内“做大做强”的典范。
这些年,中国化肥行业遭遇了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一个又一个“瓶颈”,许多企业因此一蹶不振。面对严峻的客观环境,湖北三宁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并获得跨越式发展?日前,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万清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个中奥秘:“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发展战略的成功。湖北三宁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做到了未雨绸缪,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
《农资导报》:您说过,一家企业的成功首先是发展战略的成功,那么湖北三宁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李万清:一点确定一个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湖北三宁正是按照这种朴素的发展哲学不断“做大做强”的。建厂之初,湖北三宁只生产单一的农用碳酸氢铵肥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化肥与化工“两化”并举的发展战略,除生产碳酸氢铵外,于1986年建成了全国最早的复合肥生产线。在此期间,公司还配套建设了甲醇、硫酸、盐酸等化工产品生产装置,并在全国2000多家县级小氮肥企业优胜劣汰中胜出。
2007年,湖北三宁与山西晋煤集团合作,进而确立了煤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赶上中国“十一五”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湖北三宁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煤化工产业,建成了50万吨尿素、改造了35万吨碳铵,总氨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磷化工产业,建成了68万吨磷复肥、70万吨磷铵;精细化工产业,建成了10万吨精制磷酸、30万吨精甲醇及二甲醚、80万吨硫磺制酸。在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中连续超越,从2008年的346位,依次跃居259位、222位、172位、145位、102位、89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农资导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湖北三宁又是如何连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
李万清:俗话说,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湖北三宁要怎样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是我前几年一直在重点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和全面谋定,我们最后确立了以发展煤化工这一核心产业为主,瞄准国内紧缺、全球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己内酰胺,快速进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2012年,我们果断投资50亿元,经过1年零22天,建成了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生产出了一流的高附加值产品。2014年,在全国化肥行业盈利水平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湖北三宁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盈利能力,己内酰胺工程功不可没,这也充分印证了当初谋断的正确性。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化肥工业向高效、高质、高端的发展。2014年,湖北三宁建成了系统集成的60万吨双高塔硝硫基复合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15万吨硝酸、20万吨硝酸、5万吨硫酸钾生产装置。该项目开创了国内高塔复合肥的“四个之最”:塔身最高———128米;工艺最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配套最齐全———主要原料全部由公司转化合成;产品线最丰富———金肽能系列硝硫基滴灌肥、冲施肥,硝氯基系列冲施肥,作物专用肥、差异化配方肥、硝铵磷等十数种配方和品种。湖北三宁高塔复合肥瞄准进口肥的品质,做国内一流的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经销商的青睐和农户的认可,在全国化肥行业引起轰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兰、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亲临产品发布会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3-27/30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