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老中医”农资店坐堂


□实习记者赵文龙

有经验的农户来到农资店不需询问直接购买农药商品,欠缺经验的农户在听取老板的建议后购买相应的农药商品。这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农资店看到的情形。近日,记者在云南省文山市农资市场的利润丰农药农机部却看到了别样的一幕。

看病开方

来到店铺时,进进出出的用户络绎不

绝。此时,店铺一侧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一个人坐在桌子前,或是口述作物的病情,或是干脆拿着病样比划着,他的对面是一位一脸严肃的的老婆婆,心无旁骛地听着对面人的描述,拿起病样反复确认后,她拿起笔纸认真地写起来。三两个人围着桌子认真地听着,桌子不远处,几个人坐在凳子上耐心地等候着。不一会儿,坐在桌子对面的人拿着纸径直走向柜台,柜员看纸开始拿药。

出于好奇,记者凑近柜台,看到纸张上清晰地写着药品的名字和使用剂量。这时方才明白,老婆婆开得是药方子。细细琢磨,排队等候、看病、开方子、拿药,这分明是在医院才看到的情形,而老婆婆俨然是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镇店之宝”

考虑到婆婆还有好多“病号”要忙,记

者没有打扰她,而是先找到了这家农资店的老板、老婆婆的儿子杨明时。

他告诉记者,母亲之前在科技局从事

植保方面的工作,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母亲的影响下,2004年他开始做农资生意,自己主要负责进货和管理,母亲负责技术指导。母亲是“镇店之宝”,店铺能发展到今天,每年3000多万元的营业额,功不可没。虽然在母亲的耐心培养下,他和媳妇也学到了很多,但现在店里仍然离不开母亲。

自学植保

老婆婆已经子孙满堂,这个年龄本该

安享晚年了,而她仍然坚持在植保一线,这也激发了记者的好奇之心。整个下午,“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在接近傍晚时,记者才有机会采访到她。

“您之前就是学习植保的吗?”此时的

老婆婆看不到半点严肃,而是一脸的慈祥。“不是啊,我都是自学的。在科委工作时经

常往地里跑,跟我们一起的有一位农业大学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什么病怎么防,慢慢地我就学会了,后来我又把大学植保专业的一套书自己学了一遍。”

据老婆婆介绍,她2002年退休,今年已经60多岁,之所以仍然坚守岗位,是因为舍不得放下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植保知识,于是帮儿子开了这家店,帮助当地农户科学用药。

正在交谈时,恰巧碰到一位

开着轿车的用户从车里下来,向老婆婆问好。老婆婆乐呵呵地说:“你看,他们之前都是骑车子过来拿药的,现在开上汽车了。”

方子信得过

在记者问为什么会想起开方子时,老婆婆腼腆地笑了笑,说:“其实之前也没有想起来这么做。文山主要种植三七,很贵重也很娇贵,有时会出现些用药问题,后来我就想起了开方子。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准确拿药,另一方面,每个方子上我都写上了准确的使用方法,避免他们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这么多年老婆婆的方子救了无数的作物,为农户挽救了不少的损失,在农户眼中,老婆婆的方子已经成了灵丹妙药。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拿药的农户,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一直来这里拿药,非常放心,按方子操作准保不会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剂量 三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