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2012年在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冬麦区,小麦从出苗到扬花期长势都十分喜人。然而随着几场阴雨过后,先是麦穗的局部变白,很快蔓延到全穗,形成大量的枯白穗。多雨和潮湿天气下,病穗小花基部上产生粉红色霉层,这是病菌镰刀形分生孢子构成的显著特征。由于病麦含有对人畜有毒的真菌毒素而无人收购或虽被勉强收储但不能食用,对农户和社会都是巨大损失。

这种病害是小麦赤霉病,属真菌病害。以往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的三江平原,随着玉米-小麦种植模式的不断推广,在全国许多地区日趋严重。小麦赤霉病有以下特点:

(1)菌源 引起病害的是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它们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杆上产生的。子囊孢子的产生和飞散又与降雨有关。

(2)侵染部位和生育期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侵染麦穗,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而侵染的时间仅限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病菌先侵染部分小花,条件合适才扩展到整穗。

(3)发病条件主要是阴雨天气。由于年年都存在足够的病源,感病的生育期和阴雨天气的配合程度就成了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因此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与阴雨连绵的天气密切相关。防治赤霉病一要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玉米、小麦秸秆,翻耕灭茬,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二要加强小麦生育期和穗期雨日、雨量的预测。要在小麦始花期(扬花10%~20%)及时喷药保护。过去多用多菌灵,由于连续使用,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且多菌灵有增加麦粒中毒素含量的副作用,专家已建议禁用。目前提倡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和含有它们的混剂。常发区和重病年往往需要间隔7天,连续防治两次。 (肖悦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侵染 小麦赤霉病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