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创新围城 路途坎坷前景可期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1月7日,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首届中国农资分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化肥企业要从技术创新、品种创新、品牌创新与服务创新方面去寻求出路,让行业创新之风吹得更猛烈些。

结合各行各业企业创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磷复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跟随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四种,中国磷复肥企业创新实际上大都是从模仿创新开始,通过不同路径达到自主创新。

中小型磷复肥企业创新之所以遇到了各种困境,一方面与中国的创新环境(风险投资、创新法律和政策、鼓励创新文化等)不完善有关,更由于中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短视的自主创新理念、薄弱的自主创新动力造成。中小型磷复肥企业遇到的创新困境主要有技术消化能力弱、自主发明成果少、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尚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

技术消化能力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以技术换市场政策,希望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中国的技术再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重引进、轻消化,重使用、轻改造,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表现在:磷复肥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注重应用国外技术占据市场优势;重视企业的当下生存优势,忽视企业的远期发展潜力;重视对引进技术的资金投入,忽视对消化创新的资金投入,从而不能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另外,消费市场中的崇洋媚外心理也使磷复肥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如今的化肥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肥料品种应有尽有,新名词、高科技磷复肥尤其盛行,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误导,国外进口的肥料就是好肥料,挂着高科技嚎头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有些企业面对困境时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去国外考察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回来,但在推广方面的创新跟不上,达不到预想的创新效果。

自主发明成果少

近年来中国磷复肥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三大差距。第一,发明专利数量少;第二,发明专利质量差;第三,很多中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专利技术。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复肥企业约占0.3%,申请过专利技术的磷复肥企业只占1%,超过一半的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近年来,磷复肥行业贴牌现象非常流行,部分小企业的企业名及商标与行业大型磷复肥企业的名称或商标极为相似,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农民难以识别哪个才是真正的放心产品。以国内知名企业鲁西化工为例,河南市场上流通着包装印有鲁西化工总厂生产的复合肥,包装袋与山东聊城鲁西化工生产的复合肥包装如出一辙。还有部分中小型磷复肥企业看到哪种产品在市场销量好,前景不错,很快就仿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悄悄打上了自己的品牌。

人才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中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日本和俄罗斯的1/ 10,韩国和美国的1/4。这些有限的科研人员分布也不合理,有67%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16%在“三资”及民企,仅有17%在国企和集体企业。再加上磷复肥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政策的不完善,使有限的科研人才不能潜心从事创新性研究。这种分布状况导致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高新技术领域不但科技人才奇缺,而且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从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磷复肥企业来看,创新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山东农大、中国农大、华南农大、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大学的很多专家教授是大型磷复肥企业的技术顾问。当然有人会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来转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当然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离市场较远,对市场的变化及需求不太了解,加上高校和科研机构重项目、重文章,导致企业需花大资金购买新技术、新成果,实力弱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企业自主创新 品种 微量元素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