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围城 路途坎坷前景可期

零零社区网友  2012-11-02  互联网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1月7日,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首届中国农资分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化肥企业要从技术创新、品种创新、品牌创新与服务创新方面去寻求出路,让行业创新之风吹得更猛烈些。

结合各行各业企业创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磷复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跟随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四种,中国磷复肥企业创新实际上大都是从模仿创新开始,通过不同路径达到自主创新。

中小型磷复肥企业创新之所以遇到了各种困境,一方面与中国的创新环境(风险投资、创新法律和政策、鼓励创新文化等)不完善有关,更由于中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短视的自主创新理念、薄弱的自主创新动力造成。中小型磷复肥企业遇到的创新困境主要有技术消化能力弱、自主发明成果少、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尚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

技术消化能力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以技术换市场政策,希望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中国的技术再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重引进、轻消化,重使用、轻改造,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表现在:磷复肥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注重应用国外技术占据市场优势;重视企业的当下生存优势,忽视企业的远期发展潜力;重视对引进技术的资金投入,忽视对消化创新的资金投入,从而不能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另外,消费市场中的崇洋媚外心理也使磷复肥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如今的化肥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肥料品种应有尽有,新名词、高科技磷复肥尤其盛行,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误导,国外进口的肥料就是好肥料,挂着高科技嚎头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有些企业面对困境时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去国外考察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回来,但在推广方面的创新跟不上,达不到预想的创新效果。

自主发明成果少

近年来中国磷复肥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三大差距。第一,发明专利数量少;第二,发明专利质量差;第三,很多中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专利技术。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复肥企业约占0.3%,申请过专利技术的磷复肥企业只占1%,超过一半的小型磷复肥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近年来,磷复肥行业贴牌现象非常流行,部分小企业的企业名及商标与行业大型磷复肥企业的名称或商标极为相似,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农民难以识别哪个才是真正的放心产品。以国内知名企业鲁西化工为例,河南市场上流通着包装印有鲁西化工总厂生产的复合肥,包装袋与山东聊城鲁西化工生产的复合肥包装如出一辙。还有部分中小型磷复肥企业看到哪种产品在市场销量好,前景不错,很快就仿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悄悄打上了自己的品牌。

人才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中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日本和俄罗斯的1/ 10,韩国和美国的1/4。这些有限的科研人员分布也不合理,有67%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16%在“三资”及民企,仅有17%在国企和集体企业。再加上磷复肥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政策的不完善,使有限的科研人才不能潜心从事创新性研究。这种分布状况导致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高新技术领域不但科技人才奇缺,而且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从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磷复肥企业来看,创新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山东农大、中国农大、华南农大、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大学的很多专家教授是大型磷复肥企业的技术顾问。当然有人会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来转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当然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离市场较远,对市场的变化及需求不太了解,加上高校和科研机构重项目、重文章,导致企业需花大资金购买新技术、新成果,实力弱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资金投入尚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中国磷复肥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国家投入方面,上世纪后期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0.6%~0.7%之间,2004年上升为1.23%,以后逐年上升,在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75%。即使如此,也与创新型国家要求的3%~5%比例还有一段距离。从经费分配比例来看,中国现有经费主要投入到应用研究中,只有不到5%的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中,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经费的平均水平约为20%以上。

近两年以金正大、史丹利、芭田、新都化工、司尔特为代表的磷复肥企业集中上市,融资发展将更加便捷,也为这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然而资金紧缺、财政赤字将很多中小型磷复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拒之门外。一套进口设备、一项新技术动辄上百万,甚至上亿;一个研究员型专家、一个大学知名教授聘请费用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个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宣传推广费用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如此大的开销,实力较弱的中小型磷复肥企业实在难以承担,何谈创新。

标准体系不健全

企业引进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也是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否则将会迎来一系列的麻烦。拿当前市场上火爆的水溶性肥料来说,由农业部和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共同制定的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氨基酸水溶肥、腐植酸水溶肥农业行业标准已使用多年,但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产品就对已有标准形成了冲击,甚至有些冲突的地方。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可以联合国家部委制定另一套标准,但绝大多数实力弱的磷复肥企业的创新之门因此被关上。

去年以来,市场上的含锌、含硫尿素盛行,氮含量仅有25%-30%,加上中微量元素硫和锌总养分凑齐46%,打着尿素名义销售,当然执行的是企业标准。执法部门对该产品给予查处,原因是产品不符合氮含量大于等于46%的强制性要求。业内部分专家及企业家就提出疑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不能一味地受制于原有的标准,因为标准总是落后于创新成果,要完全遵照标准的条条框框,企业科技创新就无法开展了。

创新文化需先行

磷复肥企业要改变过去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生存理念;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敢于面对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变数;要在管理层中培养追求卓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观;要在员工中培养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创新理念;要培养科研人员质疑权威、好奇冒险、求异创新的探究精神。只有在磷复肥企业中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文化,才能增强磷复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磷集团鼓励员工多去尝试,让研发人员体会到只有通过试才能检验想法,才能检验试验室的成果,才能搬掉创新路上的绊脚石的道理。董事长屈庆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塑造公司的创新文化,即“一切科学的想法,一切实验室的成果,都是通过实际的实验,即放大式的、工业式的实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检测,通过试才能完善创新的想法,才能不断地修订创新的思维”。

创新人才要培养

中小型磷复肥企业更要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环境,激发科研人才的创造潜能。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视科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磷复肥企业还要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建设,选好技术骨干,培养有潜力的后备人才;还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可以支持创新项目入股,建立期股期权制度,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等,使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作为腐植酸肥料行业领军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澳佳肥业非常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国内首家成立“腐植酸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由国内著名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研发团队,建立研发创新专项基金。在充分挖掘公司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公司积极利用“外脑”,加大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协作。

创新环境要优化

好的创新环境能激发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功力,建议政府要设立“企业自主创新风险基金”,支持银行发放企业创新贷款,允许企业以专利权质押方式在商业银行贷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等。同时优化磷复肥企业创新的法治环境。政府要及时制定技术创新法,还要对企业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进行修订,对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进行引导和规范,优化磷复肥企业的创新机制,激励科研人员融入企业共同体,成长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源。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11-02/30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