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王爱军
核心提示: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誓当煤化工强者。凭借胆识、智慧和魄力,天脊新一轮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格外强劲,天脊打造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园区的信心异常坚定。这些信心与成就的取得与天脊集团董事长王光彪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天脊集团在金融危机中赢得先机,有力地保证了企业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特别是2011年,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取得的成效更加明显。全年在消化了3亿多元涨价因素情况下,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取得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据了解,产销率、货款回收率实现100%;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目标值的103%;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完成目标值的127%,同比增长了46.9%;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完成目标值的110%,同口径相比增加近9000万元。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出生环境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养与磨砺,才是获得精彩人生的基石。天脊集团建厂初期,面对荒凉的原野和艰苦的条件,“亚洲最大”、“成套引进的专利技术和设备”、“工艺最先进流程最长”,这些对王光彪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使这位创业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人生道路上,王光彪抱着远大理想,专注于学习,执著于事业,踏踏实实走出每一步。
功贵其久,业贵其专。要提升人生境界,最重要的是专注。1987年,企业试生产后,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和工艺上的不成熟,装置开停频繁,运行极不稳定,复合肥产量到1994年也仅达到45万吨,刚到装置设计能力的一半。很多国内外专家对此一筹莫展。而此时,国内市场上化肥供不应求,农民们手中有钱却买不到化肥。
当时,王光彪刚刚从葡萄牙学习深造归来,作为技术骨干,主管生产、技术、安全和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为了尽快达产达标,他翻图书、查资料,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同技术人员一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改方案,先后对洋设备实施了1500多项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了新增锅炉及配套发电机组、新增气化炉、硝铵三大完善配套工程。其中20多项重大技改项目分别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奖。同时,王光彪牵头组织实施的《大型鲁奇煤制合成氨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企业煤炭加工和产业转化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途径。这些技改项目和新增项目的成功实施,消除了制约生产的“瓶颈”,对生产负荷的不断提高及设备的长周期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天脊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精细煤化工拓展,凸显的正是独特而自豪的煤化工技术。天脊集团极具特色的亮点,在于其装置与众不同、难以复制、优势彰显。其天脊硝基特色系列产品,正是源于其拥有这套技术含量最高的煤化工独特装置。这套装置不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最先进,就是在30年后的今天通过改造、创新也是最先进的。以王光彪为代表的天脊集团优秀技术精英,以煤为基,发展煤化工,主攻硝基煤化工,靠一流的煤化工技术,在业界声名鹊起。
日前,由天脊集团自主完成的科技攻关成果《大型碎煤加压气化制合成氨增产节能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联合会专家鉴定组对该项目的鉴定结论为:“技术系统性、创新性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实施后,2007至2010年累计为天脊集团新增销售收入52.40亿元,新增利税12.45亿元。
天脊集团原煤制合成氨装置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德国成套引进的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采用鲁奇碎煤加压气化、耐硫变换、低温甲醇洗、液氮洗、甲烷转化及托普索氨合成等工艺技术,构成了当时较先进的合成氨工艺。凭胆识、魄力和智慧,在没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天脊人把那套号称“八国联军”的合成氨装置,成功地从年产30万吨扩能到45万吨。这一重大突破,使王光彪和他的团队名扬全球煤化工领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2-24/29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