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如何破解“谁来种地”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讲道,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再返乡务农。设想二十年之后,目前在我国粮食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随着年龄变老干不动农活时,他们的子女又不愿意返乡务农,我国的粮食安全将各以为继?城市居民消费的肉、蛋、奶又将来自何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

其实不独中国有这种情况,我在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考察时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村虽然建得很漂亮,空气足够新鲜,环境也足够亮丽,但农村依然还是留不住青年人。如何才能破解“无人种粮”、“无人养猪”的困局?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植入农业内容,增加对农业有兴趣的未来接班人;其二是对目前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其三是通过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

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应该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模式和内容,纠正“离农化”倾向。可以在知识教育的课程之外,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的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其将来进一步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得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与认同感,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的如何让他们到城市去打工,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所以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应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服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 定位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