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胡代书又在进行一对花粉杂交试验。十几天后,他发现这对花粉的表层和颜色都有了些微的变化。再几日,两种花粉开始相融。半个月后,花粉依旧呈现鲜红的样子,胡代书不禁惊喜,悄悄将花粉储藏了起来。
1988年初春,他将花粉撒向了田里,每天都观察着地里的变化。绿叶萌芽,禾苗初长,稻茎生成,抽穗结籽。快到成熟季节时,胡代书的心越来越紧张,一刻也不离开这株稻子。稻粒结得比普通栽培稻多,但形状不大,颜色较白,米质像糯米有粘性,它们已有野生稻的部分基因了,胡代书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兴奋。第二年初春,当这株稻子像野生稻一样从老茎泛出新绿时,这意味着,这株稻子可以年年生长了,胡代书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懒人稻终于培育成功了,他遂给这株稻起名为89-1号越年再生糯稻,这也是世界上首棵再生稻。
1993年4月,胡代书为再生稻申请了发明专利。1995年,再生稻荣获国家“火炬杯”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同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米米质达农业部一级米标准。
然而,胡代书远远没有想到,屡屡获得国内外大奖的这项农业成果,真正运用和推广起来却比发明它还难。
最初,胡代书把自家的田里全种上了再生稻,并不断地改进种植方法。除了将免耕免栽的优势保持外,对收割的方法也进行了改进。新方法从水稻的根部割起,留下稻桩,来年再长新茎,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这样稻茎更加结实,抗倒伏性更强。
掌握了最优的种植方法后,胡代书将收上来的再生稻,除留够自家吃的外,其余全赠给了乡邻。只要一出去,胡代书就提着一大袋稻种,见谁给谁,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渐渐种起了再生稻。
2003年4月,胡代书以为再生稻的春天来了。当时,任重庆市政府参事、市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学良,在接见胡代书时,兴奋地说:“再生稻只栽种一次就可多年收获,你让人们实现了几千年的梦想,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啊!”不久,他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推广越年再生稻的建议。胡代书十分高兴,心想,有了政府的力量,在全市推广再生稻应该指日可待。然而,一年过去了,虽然张学良的建议当时得到多位领导签字批示,但最终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不了了之。
连本市都不能大规模种植,还怎样向全国推广?胡代书伤心极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来到试验田边,思绪难平:这样好的新型稻子,自己现在不要一分钱,免费给大家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阻力?自己错了吗?胡代书望着两棵已长得如高梁秆粗的野生稻,想找到答案。这时,风吹过,野生稻依然挺立。胡代书转过身,似乎有了答案。
举债20万,自费推广再生稻
胡代书偷偷向朋友借了5万元钱,背着一袋稻子离开了重庆。他要去的是以前收集稻种的地方。没有那些乡亲们,没有那一粒粒的稻种,哪有今天的再生稻!现在把再生稻再反赠给乡亲们,是让种子再回到那片土地上。
胡代书一个人到外面去推广,但家里却乱成一片。胡代书走后的两个月,他的朋友到胡代书家里来要钱,欧银琴和儿子这才知道胡代书原来是借了这么多钱走的。
半年后,胡代书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欧银琴不理他,儿子也不知道跟爹说什么。然而,胡代书并没有跟家里人解释什么,而是又向两家亲威借了3万多块钱走了。欧银琴哭红了眼睛,对儿子说:“你爹犟起来,10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一身的债,他一走,我们娘俩咋还呀!”2008年2月3日,胡代书来到山西省临汾的一个农科所推广稻种。那时已近年关,胡代书在外面整整跑了一年,人瘦得皮包骨头。胡代书想,这是自己旧历年的最后一站,等和这里的科研人员接洽上了,就回家过年。然而,当胡代书来到农科所大门口时,传达室的工作人员一看他那模样,就捏着鼻子轰他走:“一个穷要饭的,一身臭,还敢冒充科学家,现在骗子真多!”胡代书正想拿证件证明,工作人员对他摆摆手:“我们这里不是收容所。快走!走!”
第二天,胡代书在旅馆里洗了澡再来农科所时,农科所已经放假了。胡代书犟脾气又上来了,把包裹朝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了上面。他赌气地说:“我非见到所长不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12-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