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胡代书:栽一次稻可多年收获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14  互联网

他,经过数年潜心研究,培育出了一季种植多年收获的“懒人稻”。亩产高过普通杂交稻,并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100多个县进行试种。请看—— 胡代书:栽一次稻可多年收获

  日本《朝日新闻》说他“将改写水稻历史,使全世界受益”;网友则称他是“中国第二个袁隆平”。今年9月1日,随着重庆晚报的一篇报道,胡代书和他培育的栽种一次已收获20多年的再生稻,一夜之间名闻天下。

  不过,笔者日前采访胡代书时得知,早在1989年4月,世界第一株再生稻已在他家田头诞生,只是一直没有引起关注。20多年来,胡代书举债20万元,将再生稻送到邻村、邻县、周边省,求人家种,不要一分钱。老婆说他傻,傻得没了救;儿子说他犟,犟得就像田头那棵最老的再生稻,只要扎了根,年年都不屈地生长。

  小儿出稚语,疯老爹誓让戏言成真

  时间回到1982年。那年春天,重庆忠县马灌镇大凡村的胡代书家分了三四亩水田,育秧、犁地、插秧,胡代书和妻子欧银琴忙得两头不见日,连12岁的儿子胡群都要一放学就朝地里跑。累得实在不行了,小家伙嘟囔:“年年都要插秧,要是插一次,能永远结稻子就好了。”“没见过这么懒的人!”欧银琴笑儿子。胡代书却抬起头,望了望四周,村民们三三两两,都在跟他们一样躬着腰,低着头,机械地重复忙碌着。他心里有些酸:“要是真有人发明这种‘懒人稻’,农民就不会这样受苦受累了。”

  稻子栽好后,胡代书到梁平县走亲威,走到精华山山坡上,看到一片植物,颜色墨绿,半尺高,跟稻子有些像。全国正在普查野生稻,这会不会就是呢?他移了4棵栽到了房前的田头。

  几天后,其中两棵死了,另两棵却长得很茁壮。两个月后,胡代书惊喜地发现,那两棵稻子也跟田里的稻子一样,慢慢长了节,又过了3个月,长了谷穗和芒刺。这就是野生稻啊!胡代书高兴得像个孩子,找来一些树枝围起了栅栏,告诉家人不要动他的野生稻。妻子想,不就是两棵野生的稻子嘛,有什么稀奇。儿子也觉得那两棵野生稻子跟狗尾巴草差不多,不知爹为何把它们当宝贝。

  快收获时,来了一阵风雨,田里的稻子倒了一片,而田头那两棵野生稻却笔直如哨兵。胡代书不禁惊讶,这野生稻抗倒伏性还真强。慢慢观察,他又发现,野生稻的耐冷性、耐旱性和抗病性都优于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但野生稻的米粒比普通水稻的米粒小,而且少,一棵也就结十几粒。半个月后,野生稻的谷粒自然脱落,撒落在周围,叶子慢慢枯萎,稻茎却高高挺立。

  第二年春天,胡代书发现,原来落下的野生稻的谷粒已经破土而出,冒出一片片新芽。两棵野生稻的老茎也渐渐泛出新绿,开始了新一年的生长。野生稻不光繁殖了,而且不需要再栽培!如果这种稻子能像杂交稻或普通稻子那样高产,不就是儿子说的只种一次,能永远收获的懒人稻吗?

  胡代书为自己的异想天开兴奋着。1983年底,胡代书就决定自己做试验。他跟妻子商量,把自家的田空出3分来,他要种些想种的稻子。妻子担心会少打稻谷,胡代书只得以保证用剩余的地增收来交换。

  有了空地,接下来就要找各种各样栽培稻的稻种。胡代书把整个四川都跑遍了,才找到20多种。他不甘心,又到全国各地跑。两个月后,带回了近百种稻种。当他站在自家门口时,欧银琴看到眼前一个穿着脏衣服、又黑又瘦的男人,还以为是要饭的。儿子半天也没认出爹。

  胡代书一放下包袱,就忙起来,对近百种稻种进行育秧。“爹还动真格地研究起新稻子了,家里种的稻子现在够吃啊。”儿子想不通。他哪里知道,胡代书的心里不止这一个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亩产提高了20%,他胡代书为什么不能为农民做点什么呢?

  田间整七载,育出世界首棵再生稻

  1985年6月,稻子到了开花的时候,胡代书整天一个人守在试验田里,将野生稻的花粉与栽培稻的花粉进行配对。然而一年过去了,但最终长出的不是野生稻,就是栽培稻,或者是瞎稻,没有一对试验成功的。胡代书的鬓角渐渐长出了白发。欧银琴也不知道丈夫在忙活啥,他脾气犟,想怎样折腾就怎样折腾吧。

  1986年7月,胡代书又在进行一对花粉杂交试验。十几天后,他发现这对花粉的表层和颜色都有了些微的变化。再几日,两种花粉开始相融。半个月后,花粉依旧呈现鲜红的样子,胡代书不禁惊喜,悄悄将花粉储藏了起来。

  1988年初春,他将花粉撒向了田里,每天都观察着地里的变化。绿叶萌芽,禾苗初长,稻茎生成,抽穗结籽。快到成熟季节时,胡代书的心越来越紧张,一刻也不离开这株稻子。稻粒结得比普通栽培稻多,但形状不大,颜色较白,米质像糯米有粘性,它们已有野生稻的部分基因了,胡代书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兴奋。第二年初春,当这株稻子像野生稻一样从老茎泛出新绿时,这意味着,这株稻子可以年年生长了,胡代书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懒人稻终于培育成功了,他遂给这株稻起名为89-1号越年再生糯稻,这也是世界上首棵再生稻。

  1993年4月,胡代书为再生稻申请了发明专利。1995年,再生稻荣获国家“火炬杯”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同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米米质达农业部一级米标准。

  然而,胡代书远远没有想到,屡屡获得国内外大奖的这项农业成果,真正运用和推广起来却比发明它还难。

  最初,胡代书把自家的田里全种上了再生稻,并不断地改进种植方法。除了将免耕免栽的优势保持外,对收割的方法也进行了改进。新方法从水稻的根部割起,留下稻桩,来年再长新茎,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这样稻茎更加结实,抗倒伏性更强。

  掌握了最优的种植方法后,胡代书将收上来的再生稻,除留够自家吃的外,其余全赠给了乡邻。只要一出去,胡代书就提着一大袋稻种,见谁给谁,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渐渐种起了再生稻。

  2003年4月,胡代书以为再生稻的春天来了。当时,任重庆市政府参事、市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学良,在接见胡代书时,兴奋地说:“再生稻只栽种一次就可多年收获,你让人们实现了几千年的梦想,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啊!”不久,他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推广越年再生稻的建议。胡代书十分高兴,心想,有了政府的力量,在全市推广再生稻应该指日可待。然而,一年过去了,虽然张学良的建议当时得到多位领导签字批示,但最终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不了了之。

  连本市都不能大规模种植,还怎样向全国推广?胡代书伤心极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来到试验田边,思绪难平:这样好的新型稻子,自己现在不要一分钱,免费给大家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阻力?自己错了吗?胡代书望着两棵已长得如高梁秆粗的野生稻,想找到答案。这时,风吹过,野生稻依然挺立。胡代书转过身,似乎有了答案。

  举债20万,自费推广再生稻

  胡代书偷偷向朋友借了5万元钱,背着一袋稻子离开了重庆。他要去的是以前收集稻种的地方。没有那些乡亲们,没有那一粒粒的稻种,哪有今天的再生稻!现在把再生稻再反赠给乡亲们,是让种子再回到那片土地上。

  胡代书一个人到外面去推广,但家里却乱成一片。胡代书走后的两个月,他的朋友到胡代书家里来要钱,欧银琴和儿子这才知道胡代书原来是借了这么多钱走的。

  半年后,胡代书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欧银琴不理他,儿子也不知道跟爹说什么。然而,胡代书并没有跟家里人解释什么,而是又向两家亲威借了3万多块钱走了。欧银琴哭红了眼睛,对儿子说:“你爹犟起来,10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一身的债,他一走,我们娘俩咋还呀!”2008年2月3日,胡代书来到山西省临汾的一个农科所推广稻种。那时已近年关,胡代书在外面整整跑了一年,人瘦得皮包骨头。胡代书想,这是自己旧历年的最后一站,等和这里的科研人员接洽上了,就回家过年。然而,当胡代书来到农科所大门口时,传达室的工作人员一看他那模样,就捏着鼻子轰他走:“一个穷要饭的,一身臭,还敢冒充科学家,现在骗子真多!”胡代书正想拿证件证明,工作人员对他摆摆手:“我们这里不是收容所。快走!走!”

  第二天,胡代书在旅馆里洗了澡再来农科所时,农科所已经放假了。胡代书犟脾气又上来了,把包裹朝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了上面。他赌气地说:“我非见到所长不可。”

  大年初八一大早,再看到胡代书,农科所传达室的工作人员呆住了。胡代书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所长。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胡代书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2009年3月,胡代书来到了海南儋州市推广自己的再生稻。当地的科学协会虽看了胡代书的发明专利和获奖证书,还是将信将疑:“我们这里的气候跟重庆差异太大,而且产的又是两季稻,这种稻子肯定种不了。”胡代书当场给他们在田里种起来了:“咱就比比,哪种可以再生?哪种更高产?”一直到6月、10月两季再生稻都收成很好时,科协的人员才信了。

  2010年,胡代书和再生稻终于走向了春天。经过胡代书20年的努力,再生稻已在全国11个省市、1000个多个县的2万多亩地里试种,亩产约550公斤。再生稻市场价格每斤2.5元至3元,高过普通大米近三分之一。

  今年7月,胡代书接到忠县龄童米业有限公司的电话。公司说,已检测越年再生稻蛋白质含量为8.7%,而普通大米不到8%;出米率72%,超过普通稻谷平均67%的出米率。胡代书终于舒了一口气,再生稻的春天真的来了。   张颖

  胡代书在观察他培育的再生稻。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12-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