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中国控释肥料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

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

□本报记者刘苏华 特约记者刘建国

7月29日,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控释肥料无溶剂原位表面反应包衣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成果鉴定会在山东临沂召开。在本次鉴定会上,由华南农业大学主持,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三原圃乐特控释肥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控释肥料无溶剂原位表面反应包衣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研发的无溶剂表面反应成膜包膜材料、侧喷旋流流化床及其包膜工艺技术、转鼓流化床及其包膜工艺技术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全国著名土壤肥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国家化肥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刚,广州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杨少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秋明,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全国农化中心推广研究员沈兵等专家、学者到会。

众所周知,化肥是粮食的“粮食”。目前,中国在化肥施用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二是化肥施用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降低。据统计,中国大田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不足30%,每年氮肥挥发、流失造成的损失达200亿~300亿元,相当于100个化肥厂把产品白白倾抛;有50%~70%的氮肥进入水体、大气,流入江河湖泊的氮素导致水体营养富集、地表水质恶化、地下水硝态氮严重超标;残留于农田的化肥致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严重者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控释肥料是能够控制养分供应速度的肥料。此类肥料是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料,一般是包膜氮磷钾复合肥或包膜尿素。控释肥料可定量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数量和释放期,使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吻合,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控释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肥料对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投入、增产增效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被称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是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传统控释肥因受限于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包膜材料大多采用聚烯烃。而聚烯烃在土壤中降解时间缓慢,约需30年或更长时间,从而对土壤形成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一难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樊小林带领课题组,历时10余年时间,研制成功无溶剂原位表面反应成膜控释包膜材料及其控释肥料制造的侧喷旋流流化、转鼓流化包膜工艺技术。该技术融合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技术精华,首次在国内实现了以植物油和酯类物质为主的包膜材料,并控制一定条件,使二者在肥料表面进行原位反应生成控释膜层。包膜过程不需要任何溶剂,达到了控释肥料制造无挥发性溶剂、无环境污染的效果。

依托该技术,华南农业大学与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控释肥料中试、产业化生产线,建成了年产10万吨异粒变速控释肥料产业化基地,并在小麦、玉米、水稻和香蕉等大田作物上开展了控释肥料肥效和氮肥利用率的示范试验。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有效养分投入、不增加农民化肥投入的情况下,施用异粒变速控释肥料能明显提高肥料氮养分利用率,保障作物产量,并大大减轻施肥劳动强度。

项目组对包膜工艺技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研制了全自动化控制的侧喷旋流流化床和转鼓流化床,大幅度提高了包膜效率,降低了能耗。其中,转鼓流化床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控释肥料的连续化生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已在山东临沂建成了年产量达10万吨的控释肥料产业化生产线,产品在9个省进行推广和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300万亩,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产业化 氮肥 大田作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