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爱娥
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以“生物技术应用前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媒体座谈会,7月9日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提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两个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机遇期。
转基因技术发展是大势所趋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敏研究员认为,转基因作物从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特性向抗逆、改良营养品质、改变代谢途径、工业或医药用生物反应器等第二代、第三代特性发展,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孟山都公司副总裁、孟山都大中国区总裁麦克凡表示,科技创新是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孟山都在中国推出的迪卡系列玉米杂交品种在部分市场得到认可。实践证明,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是保持行业发展活力和确保粮食生产的重要推动力。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针对生物体系进行遗传改造或利用生物体系生产产品的技术。林敏研究员认为,中国土壤条件不是很好,呈南咸、北碱、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状况,迫切需要抗逆基因的开发利用,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植物转基因技术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们应当抓住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推进传统农业由高投入、粗放型向高技术、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计划2006~2020年间投入200多亿元,以期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
生物玉米产业化条件最成熟
林敏介绍,抗虫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的建立,是棉花杂交育种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目前中国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上的投入最大,研究队伍也最强,这缘于中国是水稻原产地,水稻作为第一大作物是百姓的主要口粮。“但产业化条件最成熟的是玉米,技术层面已经形成生物安全评价的科学结论,管理层面已经规范生物安全监管和检测,决策层也制定了更为积极的产业化政策。”国内在许多作物的转基因研究中取得了进展,某些研究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耐干旱作物的主要性状,预计2012年在玉米中实现。利用植酸酶基因自主研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具有成本低、耗能少、易运输等优势,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
农业生物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成功育成,到2006年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棉田总面积的75%。十多年来,棉农由于农药和用工减少、产量增加,增收节支超过166亿元。中国生物技术总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已成为高新技术中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中国决定,在未来12年额外投入35亿美元,用于进一步的研发工作。然而,虽然中国在许多作物的转基因研究中取得了进展,某些研究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除Bt抗虫棉和几个小作物外,没有一个主要转基因作物(如水稻、玉米和大豆)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从目前全球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及商业化推广来看,全球共有24种转基因作物的144个项目获得670项批准,玉米、棉花、油菜和大豆依次居批准项目的前列。
孟山都耐旱作物预期商业化
麦克凡先生说,孟山都每天投入超过260万美元用于创新技术研发,这些技术将最终为农民和消费者造福。孟山都的玉米系列产品通过提高产量、改进抗虫性、增强抗胁迫能力来使农民获得收益。该公司承诺,帮助农民在每英亩的耕地上节约更多资源、生产更多作物,计划到2030年使玉米、棉花、大豆的产量要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投入减少三分之一。“我们希望将最新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7-17/29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