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荣
编者按
中国消费者对优质肉奶需求增加。据中国海关和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年进口乳制品195.56万吨,货值68亿美元,数量和货值分别增长21.4%和11%,进口乳制品货值已占国内乳制品工业销售总收入的16.5%;进口牛肉58.0万吨,同比增长22.4%。大量进口的同时,去年以来国内乳业出现了倒奶、杀牛现象。上述数字和现象反映的现实是:我们的畜牧业质量不高、成本过高,竞争力弱。
反刍动物牛羊,草是主要“粮食”。不过,当前全球只有新西兰等地可满足放牧条件,而高质量乳制品生产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青贮玉米在奶牛日粮中的占比约33%,还有部分苜蓿等干草,奶牛日粮粗饲料比重最高达到65%。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种植业中,饲草业约占三分之一,通过轮作构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
中国耕地以粮棉油种植为主。养殖业为了满足高质量粗饲料的不足,优质干草进口连年增加,2016年累计进口干草168.58万吨,同比增长23.50%。同时,国外大量低价玉米及替代品涌入,作为精饲料使用。据悉,2016年国内玉米消费结构为:饲料73%-工业20%-口粮7%,5亿亩玉米产出近七成流向饲料工业。
为满足养殖业需求,改变玉米和干草进口格局,转变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今年是“粮改饲”政策实施第三年,2017年中央财政扶持“粮改饲”资金达20亿元,力争“粮改饲”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目标是2020年青贮玉米增加到2500万亩。可以说,“粮改饲”将改变种植业格局,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动的青贮玉米全产业链。
“粮改饲”将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动的青贮玉米全产业链,为青贮玉米从种子、种植、饲料、养殖到奶肉产品的全产业链各环节、各产业带来新的机遇。由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主办、杜邦先锋承办的2017中国青贮粗饲料大会,2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的这个信息,不但为尚未解冻的种业市场带来春意,也让不少种植大户蠢蠢欲动。在两天的会议上,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负责人,科研院所专家,国内外企业代表等围绕青贮玉米畅所欲言。从国内青贮玉米全产业链相关各环节———种业、种植、养殖等来看,打造青贮玉米良性发展生态,需要各方拿出诚意,以共赢为前提和基础。
中国奶,成本高在哪里?
先看一组数据。国际牧场联盟(IFCN)对52个国家典型牧场的调查显示,当前国际牧场门口售奶价处于2014年以来的下行阶段,价格从2014年2月的每100公斤56美元跌到当前的22.2美元。把中国牛奶放在全球比较,2006~2007年,中国奶价与世界奶价在同一水平;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的奶价远远超过世界奶价。现在我们的奶价在每公斤4元左右,国际奶价在1.8元左右。
IFCN认为,中国奶价高的原因之一是劳动力成本高。1个奶场劳动力,德国每天可生产180公斤牛奶、新西兰是350公斤,中国只有20公斤。中国已进入牛奶高成本国家序列,仅次于日本、韩国,我们的牛奶成本比新西兰高100%,比欧美高50%。人工成本居高,是国内所有产业都要面对的。对于奶业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控因素———降低饲料成本。国家奶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指出,中国奶业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饲料转化率低上,中国只有1.2,而奶业发达国家为1.5。
优质粗饲料———全株青贮玉米和青贮苜蓿都是高消化率的饲料,青贮苜蓿可提供优质纤维和蛋白,青贮玉米是非常好的能量饲料和优质纤维。以美国为例,在高产奶牛的日粮配方中,粗饲料占到45%~65%,青贮玉米一般占粗饲料的80%。高质量的青贮玉米,不但可降低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投入,而且可保证产奶量和牛奶质量,节本增效显著。
据悉,当前中国规模牧场的硬件设施、奶牛日粮配方与美国基本相同,不过,由于青贮玉米质量差距大,奶牛单产水平低很多。在精饲料等各环节配方相同情况下,每天每头牛饲喂20~25公斤青贮玉米,美国奶牛年均产奶量10~14吨;而国内规模牧场是9~12吨,一般牧场只有6~7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3-10/28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