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编者按 今年,在某些地区再次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的现象。农产品价格变化与经济周期有一定关系,但农产品价格周期的变化又有自己的规律性。农产品需求短期变化不大,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给,而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大小以及天气情况,还跟运输等因素相关。农产品价格是个敏感话题,目前国家对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非常重视。实现价补分离,把过去隐含在价格中保收入的功能分离出来,由补贴制度去分担,是当前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并同步改革收购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既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

2004年国务院颁布17号文,标志着中国农产品价格购销两头全面放开,同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新的农产品收购市场调控体制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取消了此前的保护价收购,放开市场,必要的时候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第二个支柱是继取消农业税以后对农业生产者实行四项补贴,截至2015年四项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1600多亿元;第三个支柱是在加入WTO背景下,建立了以关税配额为主的进出口调控机制。这三个支柱形成了新时期农产品调控的基本框架。

总的来看,这十多年来,这个框架体系的运行总体上还是有效的,促进了中国粮食连续12年增收增产。但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这个调控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一些矛盾逐步积累,必须进行改革。

农产品收购市场调控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现有农产品收购市场调控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四个。

第一个问题,政策性收储价格刚性上升,即只上不下,导致国内外差价扩大和进口压力增加。我们把最低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两者统称为政策性收储。中国从2004年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7年开始对玉米、大豆、棉花、食糖、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这两个政策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前者在播种前公布,后者是作物上市收购时公布。从2008年开始,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平均每年上涨8%~10%)。从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四年较大幅度提高了最低收购价和临储价格。稻谷、小麦和大豆三种粮食国内平均价格从2010年开始超过了国际市场离岸价,到2013年已经全面超过配额内进口农产品的完税价格。目前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完税价格分别高34.2%、39%和43.8%,配额外还要征收65%的关税。也就是说,现在国内三种粮食的价格距离配额外的高关税价格,还有20%~30%的防火墙。如果国内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一旦超过了配额外进口的关税价格,这道屏障就被打破了。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在原来的调控体系下,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但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一旦超过了进口成本价,大量国外农产品进口就不可避免。

原来调控体系有效运作的空间就是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价格)和进口成本(天花板价格)这两个价格之间,随着地板价不断上涨,天花板价格不断下压,逐渐挤压了调控空间。这就是农产品价格体系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政策性收储价格居于支配地位,影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策性收储价格实际上高于市场价格,就导致只有中储粮、中储棉按照国家要求收购,形成了所谓的“政策市”,完全屏蔽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大量库存积压。因为收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按照国家要求,整个收购、储存、出库都是有财政补贴的,必须顺价销售,而由于顺价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根本出不了货。这样就导致每一次提价之后粮食大增产,大增产以后粮食积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玉米 品种 小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