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问起农民,你喜欢什么样的农药?大多数人会说,“管用的农药”。什么样的药才会管用呢?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症的和功能性强的,比如防治甜菜夜蛾,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这几种药理论上都有防效,实际上氯虫苯甲酰胺防效最好,高效氯氰菊酯几乎无效;第二层含义是质量好,网友“风雨潇潇”在其“一个叫人汗颜的话题”一帖中说“我用40%啶虫脒200克兑水500公斤,也就是2500倍。不是厂家标注的8000――10000倍。打蚜虫效果一般般。持效期5――7天。农民用《日货》莫比朗5克包装15袋兑水1000公斤,也就是13000倍。效果很好。持效期10天左右。”其实,像这种例子很多。那么“质量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药剂的纯度高,有机合成农药的原药中往往是同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其中有多个同分异构体或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往往相差很大,比如高效氯氰菊酯就是从氯氰菊酯中进一步提取的活性最好的同分异构体之一。现在市场上的同等含量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其价格相差很大,纯度高低也是原因之一。质量好的第二个原因是剂型好,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毒死蜱乳油持效期短防效差发生药害的风险高,但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在这几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三个原因是制剂质量好,同样是48%毒死蜱乳油,陶氏的“乐斯本”无论是药效还是对作物的安全性,比很多国内品牌同样含量的产品,“好”的明显。所谓“管用的药”,其第三层含义是使用时机和方法适当,这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单独讨论。
什么是农药的“剂型”,什么是农药的“制剂”?前面讲到,农药合成后的初步产物就是“原药”,化学合成的农药原药,大多数是有效成分复杂且含量高、不溶于水的固体或油状液体、膏体等,很难直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一些超高效药剂,单位面积的用量极少,比如麦田除草剂“苯磺隆”,公顷有效成分使用量只有13~22.5克。所以,为了便于生产中的使用,要把农药的原药进一步加工成方便使用的各种“剂型”,比如早期的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以及现在的水分散粒剂、悬乳剂、微乳剂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就是苯醚甲环唑的一个“制剂”,企业的制剂技术体现在该企业对一种农药的剂型加工水平上。也就是说,同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这种制剂,因为剂型加工技术上的差别,药剂的颗粒大小整齐度、在水中的崩解和扩散速度及其稳定性、药效及其持效期等,往往相差很大。
在国内,现在能见到的有生产和使用量很少的粉剂,90年代占比例最大如今已经大幅下降的可湿性粉剂和乳油,从本世纪初期始见当今最常见的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乳剂,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微胶囊悬浮剂、种子处理剂等。
迄今为止,国际上使用的农药剂型有90种,但使用量最多的还是以下10种。
一、 粉剂:农药原药加上高岭土、滑石粉、粘土等填料粉碎过筛后形成的一种剂型,可以利用喷粉器喷粉,和谷物、蔬菜等饵料拌在一起做成毒饵使用,也可以做成毒土,这在缺水的区域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粉剂的颗粒粒径大多小与45微米,喷撒时很容易漂移沾附在靶标上的数量少药效差,但对空气污染明显,所以,近几年已经很少生产和使用;
二、 可湿性粉剂:它是用农药原药和惰性填料及一定量的助剂(湿润剂、悬浮稳定剂、分散剂等)按比例充分混匀和粉碎后达到98%通过325目筛,即药粒直径小于44微米,平均粒径25微米,湿润时间小于2分钟,悬浮率60%以上质量标准的细粉。使用时加水配成稳定的悬浮液,使用喷雾器进行喷雾。喷在植物上的粘附性好,药效也比同种原药的粉剂好。许多杀菌剂、除草剂和部分杀虫剂往往都加工成这种剂型。该剂型粒子比乳油生产液径更大,它们因缺少溶剂,比大多数液体制剂的效率低;但它们对作物产生的毒害比乳油相对较小。由于环保要求,国家已经停止对该剂型的登记,可湿性粉剂将会逐渐从我国淘汰消失。
三、 乳油:乳油是农药活性成分溶解在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溶剂(甲苯、二甲苯等)中,使用烷基苯碘酸钙和非离子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加工而成的油基液体制剂。目前国内农药乳油质量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稀释稳定性,国内标准大都稀释200倍,一般乳油产品都能达到要求;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则为20倍,因此有很多乳(如拟除虫菊酯类)产品很难达到要求。因为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毒的易燃易爆物质,我国已经开始限制乳油制剂的生产和使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2-09-03/27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