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综合报道 据中棉所、全国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组今年对16个产棉省市区150个定点县5000个农户的定点全程跟踪调查显示,棉区棉花栽培技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促早化技术普及
2007年全国棉花生产继续采用“不栽就盖”的促进早发早熟技术。抽样结果显示,全国育苗移栽占播种面积的36.0%,比2006年(均与2006年比,后略)减4.2个百分点。地膜覆盖占57.3%,增5.0个百分点。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两者之和占面积的93.4%,增0.9个百分点。大田直播占6.6%,减0.9个百分点。在地膜覆盖中,常规地膜覆盖占30.8%,增4.4个百分点;宽膜覆盖占21.6%,增1.5个百分点;双膜棉占4.9%,减0.9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全国棉花生产继续广泛采用促早化栽培技术。
进一步分析,长江以育苗移栽为主,占面积的84.1%,增4.9个百分点,增191万亩;常规地膜覆盖占8.7%,略减0.4个百分点;双膜棉占6.5%,减2.7个百分点,减48万亩,这可能与移栽期间遭遇高温干旱和移栽时间后移有关。其中洞庭湖继续采取宽膜全田覆盖。长江直播仅占面积的0.2%,减2个百分点,减面积40万亩。
黄河育苗移栽占28.6%,减2.7个百分点,减94万亩。地膜覆盖占57.2%,增4.6个百分点,其中常规地膜覆盖增208万亩,双膜棉增53万亩,这与杂交棉扩大种植面积有关。直播占10.8%,减3.6个百分点,减126万亩。栽培上采用既栽又盖等南北过渡带的技术,其中淮北以育苗移栽为主,华北、津京唐早熟和黄土高原基本为地膜覆盖。
西北内陆全部为地膜覆盖栽培,其中宽膜覆盖已占面积的79.2%。其中常规地膜覆盖减126万亩,宽膜覆盖增385万亩,并有小部分直播面积。
种植密度继续减少
2007年全国棉花收获密度继续减少,全国收获密度为5219株/亩,减48株/亩,减0.9%。其中长江流域1637株/亩,减122株/亩,减7.0%,本流域收获密度已连续减少7年,这与种植棉花杂交种、劳动力转移、移栽季节遭遇高温干旱以及宣传不当等有关。黄河3087株/亩,增173株/亩,增6.0%。这与播种季节气温高和苗病发生危害轻有关。西北内陆收获密度13158株/亩,减1087株/亩,减7.6%。分析本流域原因:北疆、河西走廊播种和保苗季节遭遇持续40天的低温多雨以及返盐导致烂种、烂芽和死病的关系密切,虽然采取补种保苗措施,但减少幅度仍很大。
单株成铃减幅达一成多
2007年全国平均成铃数10.9个/株,减1.6个/株,减幅达到12.8%,是2007年全国棉花单产减少的原因。三大产区单株成铃数:长江29.7个/株,减0.7个/株,减2.2%。黄河17.9个/株,减1.4个/株,减7.9%。西北5.2个/株,减0.5个/株,减8.7%。
棉花减产原因
2007年棉花收获密度减0.9%,单株成铃减12.8%,理论上,全国棉花单产减幅达到13.6%。然而,实际减幅为5.1%。主要原因:一是2007年衣分率普遍提高2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抵消单产减少的6个百分点。二是铃重普遍提高0.1克多,又相当于抵消单产减幅的2.5个百分点。然而,2007年秋末阴雨连绵,导致华北局部“烂场”、长江中游早秋阴雨导致烂铃增加,局部早衰严重,北疆低温早临对产量不利影响大。由于后期不利因素的存在,因而出现产量越收越少的现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07-12-21/27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