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虱属小型害虫,但繁殖很快,大量集中在稻丛下部,或刺吸汁液或产卵器刺破叶鞘、叶片,使水稻丧失水分,生长迟滞,变黄变矮,甚至基部变黑腐烂,整株倒伏或枯死,造成“冒穿”、“黄塘”、“塌圈”等危害状。
稻飞虱细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等3种,其中灰飞虱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白背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两种病毒病都能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使稻株矮化、不抽穗或少抽穗甚至早期枯死,最终造成严重减产。
无论是稻飞虱本身,还是它们传播的病毒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发生时间越早,危害越严重,产量损失也越大。所以防治必须提早。
在一些地区,水稻秧田期是灰飞虱迁入和传毒的高峰期,也是水稻的最易感病时期。所以秧田期用药防治稻飞虱是防虫治病的关键。一些农户不注重秧田期防治,移栽以后病害往往爆发成灾,再防治就晚了,不仅飞虱不容易消灭,即便控制了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数量,也无法挽回病毒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飞虱的另一个特点,也就是远距离迁飞危害。这就需要密切监测飞虱动向,当有大量飞虱迁入稻田时,特别是对于褐稻虱,孕穗期的化学防治也是十分必要的。
防治稻飞虱曾一度大面积使用吡虫啉,部分地区的稻飞虱已经产生抗性,专家建议停止使用。目前可以轮换使用48%毒死蜱乳油每亩50~90毫升,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每亩60毫升、7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3~4.5克、20%丁硫克百威乳油150毫升、20%异丙威乳油150毫升或7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近年新开发的药剂还有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噻虫嗪等。
另外,春季铲除田间、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中晚稻避免在病田附近育秧,选用抗耐病品种,科学施肥和调整育秧、插秧时间也能减轻发病程度。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肖悦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1-5-13/21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