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虫发生态势:四川水稻中后期的主要病虫害有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三化螟为主)、稻飞虱(以白背飞虱,褐飞虱为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云形病、稻粒黑粉病、叶鞘腐败病、尖枯病等。当前,我省各稻区主栽品种、新育推广品种,大都不抗主要病虫害。据调查,水稻前期第一代二化螟发生为害严重、防治不及时,秧田期漏活也时有发生,残存虫害量大,且分散;稻飞虱迁入繁殖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对潜在威胁的病害防治多有忽视,田间菌量积存多,为中后期虫病的暴发流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据气象部门预报,去冬今春少雨,气温较高,入夏以来,气温上升较快,雨日雨量逐渐增多,盛夏降雨量和强度增大,且有区域性洪涝天气和中至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这种天气状况极有利于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暴发流行。又据农业部门估计:总体上,今年虫害将重于病害,尤其以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将局部重发生;稻螟、稻蝗、稻苞虫等将偏重发生。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云形病等也可能偏重发生。各稻区农业主管部门及农户应密切关注,在加强田间病虫情况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天气实况正确决策,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止病虫的猖獗危害。
二、治虫防病方略:根据四川水稻不同生态区特点及主要病虫害种群动态规律、采取可持续控制对策及技术措施,从保护作物,保护环境,有效控害,节能增效出发,具体治虫防病方略上应采取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区域治理。依据四川实际,即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中后期病虫有集中为害的特点,技术上必须考虑主治与兼治相结合,突出化学防治,区域治理:即盆西北稻区,以二化螟、稻蝗、稻瘟病、纹枯病“两虫两病”为主;盆东南稻区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及后期多种次要病虫害;盆中平原坝区,主治稻螟、纹枯病,兼治稻蝗、稻纵卷叶螟、稻曲病、云形病等。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综防统治,按指标,一次性施药,降低农本,减少污染,提高防效,增加效益,尽可能将病虫为害降到有害无损的程度,确保水稻稳定增收。
三、主要技术措施
1、巧治稻虱:稻飞虱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在盆东南稻区发生危害。特大发生年,可波及盆西稻区,造成一定的损失。防治措施,除推广抗虫品种外,重点是药治。防治时期,白背飞虱在七月上中旬,褐飞虱在8月上中旬。防治指标:稻百丛小黄虫量1500头以上施药防治。化学药剂可采用高效低毒递残毒的选择性杀虫剂和高效、特效、广谱性杀虫剂。考虑兼治两种对象、可选用持效期较长的药剂,一次性施药;若以褐飞虱为主则适期用药。只要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大功臣),持效期40天左右;或25%扑虱灵;或5%锐劲特悬浮剂;或漩星、盖功、切虫等,选任一种药剂,兑水叶面喷雾,重点喷洒稻株中下部,才能取得较好防效。
2、挑治稻螟:我省稻螟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以二化螟为主,局部稻区三化螟呈上升趋势。防治措施除选育抗虫品种和水稻移栽前后消灭虫源(清除田间稻桩,处理好稻草等)外,主要依靠化学防治。近些年,随着世界气候的异常,连年暖冬;栽培技术上,推行免少耕,稻螟越冬技术逐年增加。水稻二化螟第一代,以秧田期防治为重点,采取了“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压一控二的策略,兼治三化螟和大螟,在四川较大范围内,收到了明显效果。当前水稻生育进入中后期(孕穗抽穗期),稻螟第二代发生面大,分散,防治上耗资巨大,只能采取“重点挑治”的策略。其对象田块即第一代秧田防效差,移栽后来不及防治的;或因农事甚忙秧田漏活的田块和局部有三化螟危害的田块,进行防治。防治时期:盆西北稻区在7月上中旬(盆东南稻区则提前10-15天),三化螟在七月上旬。防治指标:二化螟以枯鞘率达5%左右,三化螟在螟卵或孵初期进行防治。主要药剂建议选用:20%漩星乳油,或22%切虫乳油,或20%虫无影乳油,或螟死净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或bt乳剂,或吡双灵、巨雷乳油,杀虫双(单)等,在稻螟尚未产生抗药性的地方,杀虫双、杀虫单等仍可使用。其中锐劲特、漩星、切虫、虫无影、螟死净、巨雷等可兼稻蝗,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选上述任一种药剂,每亩次兑水50-60公斤,常规喷雾,或兑水15公斤,机动弥雾。施药部位,重点是稻丛中下部,注意喷药后要保持5厘米左右的水层,才能收效更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6-26/21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