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苗期“烂秧”连连都有不同成都的发生。过去,一些年曾因气候反常,管理失当,造成不少稻区发生严重烂秧,以致毁种重播。结果浪费种子,妨碍种品布局,贻误农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各地陆续播种育苗,这段时间气候波动大,若不警觉,加上管理不善,烂秧病就可能眼中发生。所以须尽早防治病害发生蔓延,促苗齐苗壮,保水稻优质高产,特介绍以下技术措施,供参考。
1、发生特点:
水稻烂秧病是秧苗多种生理性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表现为苗期的烂种、烂牙、黑根和死苗等。生理性烂秧多因环境(如冻寒、渍水等)不适应发生烂秧种、漂秧和“黑根”等。侵染性的烂秧,多由土壤习居菌真菌所致。主要包括,立枯丝菌核、镰孢菌引起的“立枯病”和绵霉菌、腐霉菌引致的棉腐病。丝核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土壤中越冬,靠流水和菌丝蔓延传播;镰孢菌以菌丝体和后垣孢子在寄生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其游动孢子靠流水传播。立枯病是早育秧田最严重的病害,常在秧苗的2-3叶期,呈现“青枯症”和“黄枯症”症状枯死。绵腐病常见于水秧田,病菌普遍存在于污水中。水稻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7天左右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秧田初期为偏殿发生,若遇低温绵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性死苗。
烂秧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秧苗素质,即抗逆性强弱。如秧苗管理失当,天气异常,生长衰弱,抗性下降,病菌就可侵染,加剧病害。一般在水稻3叶期以前秧苗抗寒性较弱,4叶期惠普,秧苗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动增强,而抗寒力提高,烂秧自然减少。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最低13℃,日均温低于12-15℃,其生长受阻,抗性明显削弱。而绵霉菌在10℃以下仍能侵害秧苗,所以苗期气温越低,持续越久,烂秧就愈重。我省中稻育秧期间,寒潮低温不断,常伴连绵阴雨,气温忽低忽高,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水稻烂秧病。同时,病害的发生还与育秧方式、种田平整质量及肥水管理等影响秧苗素质提高的条件有密切关系。
2、防治措施:
防止水稻烂秧病应以改进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科学管水、合理施肥,提高秧苗素质为重点,必要时适时进行化学防治。主要措施:
(1)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板平整。我省主推的育秧方式有覆地盖膜保湿育秧、旱地盖膜育秧、塑盘温室育秧、水直播等。无论哪种方式均要因地制宜。秧田宜选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灌排方便的地块。整地要精细,厢面要平整、上糊下松,深沟高厢、灌排灵,水不高过厢面。利用冬闲田作秧田,要冬翻烤晒,施足底肥,要求施腐熟的有机肥,配施速效氮磷钾肥,播前一道翻入。若苗床土壤ph值偏高,应调酸,利用硫酸或硫磺粉使ph值为4.5-5.5,提高土壤害菌的增殖,同时要求清洁水源,避免用污水灌溉秧田。
(2)精选良种,漫种催芽,适期播种。种子选纯净、饱满健粒,进行盐(泥)水选种,可用天然芸苔素内脂硕丰481处理,促进苗壮苗齐,增强抗逆性。浸种温度稳定在10℃以上,催芽要求“高温露白’(36-38℃),适温催芽(30-35℃),“降温炼芽”(20-25℃),达到芽头齐、匀、短、壮。由于播期气温波动大,寒潮频繁,当日均温稳定大于15℃,可批量露地和水田直播。播种抢在“冷尾暖头”,播后大于15℃,晴天4-5天,有利于芽谷扎根现青。播种量要适中,落谷要匀,防止“露谷”和“淤谷”,以草木灰覆盖,播后自然落干晒田。旱地育秧,苗抗逆性较强,可比前者提早10-15天播种,当气温稳定8℃时,即可播种,要确保日均温大于15℃。如壮苗,在13℃时也可移栽。
(3)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培育壮苗。要求播种至春头前以同期供氧为重点,保持厢面湿润;2-3叶期以保湿防冻为主,浅水灌溉防死苗;3叶期保持3厘米水深,护苗防寒保暖。秧苗2-3叶期防抗寒力最弱,如遇寒潮降温,露地秧需灌深水护苗,寒潮一过,即刻排水;阴雨连绵时注意随时排水,保持薄水;久雨后晴苗长势弱,要逐渐排水,以防“日烧”。经验指出一发现立枯病,即刻建立水层,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若水层建得太迟或当时气温太低,效果就差。施肥原则应把握“基肥稳,追肥轻,早施少施分次施”,注意氮、磷、钾配方施用,避免过酸或过碱以免烧根,加重立枯病。有机肥应控制人粪尿、草木灰、老墙土等碱性肥料量,增加酸性肥如硫酸铵等。除此,还要加蓄膜管理:出苗期(1叶)应以保湿保温促苗齐苗壮苗,膜内控温25℃左右,若高于35℃,应通气降温。苗床要保持湿润以促苗齐;2叶期,主要是通风炼苗,干促根,防徒长防立枯病,膜内温控20℃左右,高于25℃,要揭膜换气降温(以膜不见水珠为度)。种苗涨到1叶1心,施断奶肥,否则易患立枯病。3叶期后,,适当加强水肥管理,控促结合,重点在炼苗育壮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4-4/21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