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5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60年代,由于推广了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危害。多雨多雾地区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80年代后,由于抗病品种相继衰失抗病性和气候条件变化,晚疫病的发生程度和流行频率不断增加。
   症状  晚疫病主要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在叶上往往发生于叶尖和叶缘,开始为一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很快扩大,病斑与健部无明显界限,在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轮。  薯块感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形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病薯很容易为其他病菌侵染而发生并发症,常常由于细菌感染而软腐。薯块会在田间发病,并烂在地里,也会在田间被侵染而入窖后腐烂。  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在皮层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也会产生白色霉层,病害发生严重时,茎和其他部分一样变褐坏死。
  寄生性和寄主范围  晚疫病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真菌,只能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晚疫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栽培植物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试验证明: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只有致病力强的类群可以侵染番茄,而番茄晚疫病菌可以侵染除高抗品种以外的各种马铃薯品种。
  病害循环 以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部分能长成健康的幼苗,只有极少数感病轻微的病苗,可以成长并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茎斑,在潮湿的环境下茎斑可产生孢子囊,这种病株称为中心病株。病薯播种后,块茎上或同穴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也可借风雨传播而侵染附近植株的下部叶片,成为中心病株。季作地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孢子囊、病残组织以及染病的自生苗,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播种前淘汰的带菌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产生孢子囊,引起田间发病。  病害的初侵染来源虽然很少,但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多次再侵染,引致流行。如病菌来源于本地块中的中心病株时,初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并且病斑多形成于底部叶片;如病菌来源于本地块以外,发病初期就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零星分散的病斑,而且多数发生于上部叶片。
  流行条件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温凉爽的气候,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孢子囊形成要求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因此孢子囊常大量形成于晚间。孢子囊在湿度变化大时最易释放,一般在晴天上午8时开始脱落,10时达到高峰。叶片上必须有水膜或水滴,孢子囊才能萌发侵入。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又与温度有关,温度低于13℃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泡子,3~5小时即可侵入,一个侵染点在条件适宜时可以在3天之内变成大斑,而在气候冷凉时则需6~7天。
  防治方法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2)建立无病留种地 由于病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建立无病因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5里以上。在两季栽培地区,秋播马铃薯发病轻,更适于作种薯。  (3)药剂防治 在中心病株出现后,田间喷药如果及时,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①加强病情测报,指导药剂防治。在每年易发病地区,设立发病中心观察圃。在当地常年晚疫病发生季节以前,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气候条件有利发病,要每天观察。发现发病中心后,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就地深埋,或喷1%的硫酸铜或45%代森铵(施纳宁)杀死中心病株。同时进行全田喷药防治。  ②药剂种类和喷药次数。防治晚疫病药剂有2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霉灵锰锌500~600倍液;40%的乙磷铝300倍液;波尔多液1∶1∶200倍液;80%森锰锌干悬浮剂(必得利)800倍液,间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轮换用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侵染 品种 马铃薯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