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村医群体调查:期盼“新医改”阳光普照




        "老医生留不住,招年轻的乡村医生更是比登天还难。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一听说要到村卫生站,来都不来,都想到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去工作。"游仙区卫生局局长王宗华无奈地说。 

        乡里医生难请,农民自学扎针 

        拥有1300口人的陕西省淳化县石桥乡高家河村,是一个交通不便、跨度很大的小山村,村里的高家河、李塬、杏塬三个自然村相距两三公里,村民的房屋错落分布在层层叠叠的土塬上。"村里的医生党兴炎,一年前搬到了4公里外的乡上开诊所,我们看病简直太不方便了!"记者3月中旬在高家河村采访时,村民们这样无奈地说。 

        去年6月,高家河村李塬自然村村民吴艳艳患贫血,从县上医院开了3 瓶药拿回家输液,因为觉得叫医生跑几公里来专门扎一次针太麻烦,她便自己给自己扎起了针。"咱没学过医,可是看人家医生扎过,大概差不多,试了几次就扎上了",被邻居认为"胆量过人"的吴艳艳说,"农村就这条件,看病也得自己想办法。" 

        在高家河村,吴艳艳"自学扎针"尽管是个特例,却是村民们就医不便的写照。村委会主任杨振忠说,因为血压高,他最近几天也几次输液,输液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己骑摩托车到4公里外的乡上诊所去输液;另一个办法是骑摩托车到乡上,把医生接回到自己家里来输。杨振忠说:"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了,没想到群众看病却不方便了。" 

        像我国多数农村一样,高家河村的卫生室30多年来经历了由兴而衰的历史变迁。村委会主任杨振忠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卫生室由村集体兴办,当时有两名"赤脚医生"雷义峰、党兴炎为村民服务;到了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村集体对卫生室逐渐放弃了管理;1990年左右,高家河村卫生室所在地改为村小学,党兴炎开始在家里办卫生室,而年龄较大的雷义峰不再从医;1997年左右,党兴炎的儿子党长勇、儿媳罗小艳从卫校毕业后返村就医,一家三口在家里开办卫生室,一方面承担公共卫生责任,一方面靠医疗创收;近几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村民到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才能报销,党兴炎的卫生室收入明显下降;2008年3月,党兴炎一家三口在乡政府所在的街道上租房开设诊所,虽然还承担着村里的公共卫生任务,但村民看病就需要跑到乡里,或者把医生请回到家里。 

        杨振忠说:"按实际需要,卫生室应该建到村里,这样群众看病方便,还能省下交通费用。现在的问题是,村集体没钱投资建卫生室,也没钱给村医发工资,没有决定权。" 

        "谋生难"、"入门难"引发"村医空白村" 

        记者调查发现,偏远农村地区出现的"村医空白村"现象,主要原因是村医"谋生难"、"入门难"。 

        记者在陕西淳化、大荔、佛坪、南郑等县一些偏远村庄了解到,近两年来,村医才享受到陕西省财政给予的每月60元(非贫困县)或120元(贫困县)的公共卫生补贴,村卫生室的门诊收入每年只有2000元左右,远远低于从事农业经营、出外打工的收入,无法养家糊口,一些村医便放弃从医。 

        今年58岁的王永安,从1973年到2007年底一直担任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仁合村村医,但从去年初开始,他处理了所有药品,不再看病、候诊,只承担两宜镇卫生院每月安排一次的村民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任务。近一年来,村民买药、打针大多要到镇上诊所或邻村卫生室,碰到一些特殊情况,王永安才帮忙看一看、打打针。王永安说:"我们是最基层的医生,干了30多年,还是做不到养家糊口。这个村人口少,门诊量少,看病一年也挣不了1000元,够干啥?便决定不干了。"放弃从医的王永安,去年与家人种植了16亩哈密瓜,收入3万多元。 

        村医从业"门槛"提高,造成"入门难",是"村医空白村"增多的另一原因。南郑县卫生局局长古强、大荔县卫生局局长刘新龙等干部说,长期以来,以前的"赤脚医生",以及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获得地方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员是村医队伍的主体。但2004年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从本条例公布之日起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在陕西农村,广大有意从事村医工作的人员很少能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考试(这项考试通过率很低),而陕西省从2004年以后也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村医资格考试、招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缺失 相结合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