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困境与破局


  2.推动劳动就业政策转型,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模式下,政府关注物化的经济增长,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以牺牲就业、职工权益等民生领域的发展作为代价,或者说是让职工合法权益为经济让路。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也被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任务所挤压,致使政府对农民工合理诉求的疏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不公泛滥、劳动关系稳定度下降、劳资矛盾突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以牺牲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权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为此,必须推动劳动就业政策的转型,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劳工权益保护的取向,建立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对劳资关系进行基本规制,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实现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其次,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完善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强调劳资双方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协商解决。再次,还要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以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导向,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加强执法检查和社会监督,构建劳动关系宏观监管机制,加大对恶意欠薪等严重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的惩罚力度。

  3.加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因为农村和农业并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并不只有经济学上的意义,它还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国农村长期的积弱积贫,仅依靠农村的自我积累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的力量促进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4.改进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氛围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消除城乡鸿沟的关键。从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群体,包括城市的决策者与管理者,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元素。城市和农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适应不同环境、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对市民和城市管理者来说,首先,需要改变自身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改变以城乡分割、行政管制为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改进社会管理体制,减少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氛围。其次,还要帮助农民工不断融入所在社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农民工对社区活动、社区决策与管理的平等参与,有利于其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与责任感,降低社区的不平等。应该逐步推出一些政策措施,让农民工群体和市民一样分享公共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为适应农民工的住宿需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为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安排建设一些配套设施,让他们租得起,住得好,增强农民工对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归属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劳动力市场 缺失 转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