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剩角度来讲我觉得起码有三个过剩:第一个产能过剩,也就是报告所讲的,在外需拉动的情况下,也就是外向型经济拉动的外贸领域的产能过剩,这 是第一个领域;第二个产能过剩也就是报告所讲的重化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第三个产能过剩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那么这三个过剩的决定因素是什 么?外贸领域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要告别外向型模式,要转向国际化,扩大内需和开放型经济模式。那么我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外向型模式决定产业移动的因素是区 位,这个区位主要是在沿海,那下一步呢?扩大内需条件下的产业转移的因素这个区位还是沿海吗?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一些重新的讨论。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我就想知道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了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发改委的领导拿着 宏观统计数据看了发愣,为什么发愣呢?因为从2003年开始你就能看到钢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翻番,水泥的增速翻番,电解铝的增速翻番,为什么?2003 年出现的这个变化究竟是和哪个因素有关,是和WTO有关还是跟美国的泡沫有关,还是跟中国的消费结构从吃穿转向住行这样的消费升级有关,还是跟我们的政府 的政策和业绩观有关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时间序列来研究,也就是我们的钢铁,我们的水泥,为什么宏观调控屡调都很难见效,为什么?为什么2003年调 控力度就明显加大,2003年又是个什么年份呢?所有的问题我觉得都需要我们非常深的讨论,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产能过剩的钥匙,也包括刚才讲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智力型新兴产业跟四万亿有关系,那么四万亿怎么就搞出了十几万亿呢,我们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四万亿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怎么看待这几十年一遇的金 融危机,到09年一季度就过去了,我们是不是浪费了这场危机,等等,这些都需要背后因素的分析。
第三个问题,我们下一步的前景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我们明显看到中国的需求结构正在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第一中国人有钱了,我们中等收入的人群出 现了明显的倍增。有一个计算说中国下一步中等收入人群将增加到6.3亿人,一旦中国人跟过去温饱都没解决的中国人现在到了中国人有钱的时候,他出现新的需 求结构就是中国人要买好东西了,要买好的商品,要买好的服务,要买好的创意,要为企业创新创意创造买单。我们突然会发现,中国实际上到了新需求结构形成和 发展的阶段,包括城市群,下一步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很可能会出现世界级的这种城市群和领袖城市,它能够吸引全球化的人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马上就会提出来一个问题,新需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谁提供供给,有没有可能一个新需求结构带来的供给的黄金(1328.30, -41.00, -2.99%)发 展期,最后供给是由跨国公司满足的,而并不是中国企业得到的。马上我们提的问题是,新需求结构诱导的新供给结构如何能够转型,马上我们就会发现十八大讲的 有一个主题词叫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基础,怎么才能够把握创造新供给结构,马上我们就会发现一系列的供给端的供给管理政策和体制的变革,已经是迫在眉 睫,包括结构性减税。贾康如果在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政府的收入在下降,而支出是刚性的,如何叫企业轻装上阵转型,政府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如果不做能够节约 多少财政资源,而这些财政资源可以解决我们的农民工市民化的保障,可以解决企业结构性的减税,也包括让市场机制起作用,减少政府的管制和干预,也包括在产 学研方面能够有一些制度方面的突破,也包括金融为食品经济服务转型取得更大的突破,也包括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
那么我们要想打造新供给结构我们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包括管理和组织创新。报告很好的分析了我们过去三十多 年我们在创新这方面是非常薄弱的,我们前三十多年竞争战略主要靠低价格,我们没有人为企业创新创意买单,但是我们说现在这个时期变了,前三十五年华为是非 典型的模式,未来的三十五年华为应当成为典型模式,因为老百姓的消费升级会为出现创新性的企业华为买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马上会发现,我们的技术来源 从哪来,我们如何把创新这个比较劣势的领域转化成新的竞争优势。突然会发现,我们整个创新的模式都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改观,也包括像“两弹一星”的国家 队,大飞机和高铁的大企业队,和像华为,像联想,像美的这种成长起来的小企业队,,哪一些对我们是最重要的,如何解决创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 都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解决的,因此我们突然发现,前三十五年的模式很难支撑我们未来三十五年的发展,因此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体制机制变革,战略的变革, 产业结构的变革,实际上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时间序列,我们要非常小的区分9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200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2012 年以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时期我们的阶段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的团队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但这项研究还是开放性的,也就 是说我们今后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讨论,去研究,去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的变化,它背后驱动的因素。好,谢谢大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3-09-22/13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