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产业低迷的状态下,服务业占经济规模比重的提高,对新增就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新增就业增速高达20%以上。东部就业情况较好的省份新增就业增速也只有2%左右的水平
经济增速放缓,最令人担心的是就业。今年一季度就业数据,让大家松了口气。1—3月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高于2011、2012年同期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1%,与去年底持平。
通常情况,经济好、就业旺,经济下行,就业困难。此番经济下行,为何就业未被拖累?
越是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会越大、越集中
去年城镇新增就业创出历史新高时,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就业相对于经济增长变动有滞后效应,负面影响尚未显现。为何到今年一季度,就业仍延续这种“独立行情”?
“下行不是负增长,只是增速放慢,我国经济还在稳定的增长通道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放在全球看,依旧称得上高增长。只要经济在增长,就会持续释放新的就业岗位。
政策的拉动效应不可忽视。“越是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会越大、越集中。”莫荣介绍说,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已实施10年多,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关注就业增长,“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得到普遍认同,并有一整套稳定岗位、扶助困难群体的具体措施。譬如,多数省份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政策,一旦发现零就业家庭,当地就业部门会立即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手段来解决。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曾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的现象,之后各省普遍总结经验,将“稳岗”政策常态化,当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有可能裁员时,政府会为其提供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资金支持等。“新增就业数量,受到这类政策的影响尤其大。”莫荣说。
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贡献了新增就业岗位中的多数
产业梯度转移更带动新增就业岗位的攀升。今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贡献了新增就业岗位中的多数。贵州、甘肃等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新增就业量同比增长高达20%以上。东部就业则在向下走,情况较好的省份新增就业增速也只有2%左右的水平。有增有减,增的部分大于减的部分,使新增就业保持良好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服务业占经济规模比重的提高,对于就业也带来巨大变化,在第二产业低迷的状态下,对新增就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逐步对劳动力供求对比产生影响。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处于顶峰,其中16—24岁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减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就业压力。
经济增速若持续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增速如果持续放缓,对就业的冲击必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莫荣说。他认为,就业的滞后效应仍然存在,东部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还未真正采取减员的措施,但如果企业真的撑不下去,裁员将不可避免。
人社部就业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经济下行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露,只是在新增就业上还看不出来。考察城镇登记失业率,4.1%看似一直延续着从2011年以来的水平,但如果进一步看小数点后第三位、第二位数的变化,在2012年底就已出现细微上涨,代表着失业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虽然要到7月份才有统计数据,但今年许多省份已纷纷表示较去年困难。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持续数年的“用工荒”,今年春节以后的调查显示,不像往年那么明显,基本上是结构性缺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劳动力需求在减少。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显示,84个大中城市,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数减少了16.3万人,下降2.9%。不过,求职人数也同时有所下降。分区域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下降7.2%,中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下降3.1%,西部市场用人需求增长10.6%。
服务业占比提升、城镇化加速推进是今后扩大就业的机遇
今年年初我国确定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困难群体就业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3-05-08/13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