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民工普遍感觉到社会不公平,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时主要是采取消极逃避的行为。个人的基本信念、心理预期、社会比较和归因倾向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工的公平感知。
《社会心态蓝皮书》对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发现,64%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47%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外出打工期间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比较多”。
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这么庞大的群体中,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觉得社会不公,积累的负面情绪犹如堰塞湖高悬,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激烈冲突,这在农民工各种极端讨薪和维权事件中可见一斑。2012年12月4日广东汕头一家服装厂发生的大火,造成14人死亡,源头就是500元的劳资纠纷。而《社会心态蓝皮书》的调查也显示,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约9%的人会采取破坏性的泄愤方式。
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除了农民工自身要提高个人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必须勉力推进,最终做到无缝连接,熨平心理伤痕,避免“一个微小的伤害导致情绪爆发”。
实际上,农民工的不公平感,恰恰来自其频频遭遇的制度性伤害。坐公交车被歧视之类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均能承受,让他们难以承受的多来自经济和生活压力方面,比如讨薪难、收入微薄、居住条件差、子女上学难、无社保、看病难等等。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在很多方面的待遇被“特殊对待”,这种特殊,往往是最低档的待遇,甚至零待遇。可以说,正是权利贫困滋生了种种不公平。
对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他们,迫切渴望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纳,但现实和理想之间却存在巨大反差。要想改变这个现状,需要各项改革的真正推进,让农民工群体真正受益。而农民工普遍感觉社会不公,无疑是一种“黄灯警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3-01-09/13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