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来说,“做六月”“做十月”,是指每年六月和十月是农民一年当中最忙的季节。而在农闲时节,一些农民或聚在一起打牌,或在一起吃吃喝喝。
最近,记者在浙江和河南采访时发现,随着来料加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项目的增多,农民在农闲时间也开始忙求职、忙赚钱、忙创业,挥手告别过去的“闲” 生活,忙着寻找更多的致富途径。与此同时,不断增多的农民经纪人和农民培训项目,成为连接城乡、提升当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来料加工致富忙
早上8点,把孙子送到学校后,59岁的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社溪村农民范雪娥拿出从经纪人那里拿回的礼品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给礼品袋穿一根收口的丝带。
组织农民干活的是社溪村的经纪人61岁的唐赛娥。她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拿回村里组织大家按照订单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加工好的产品返回企业。现在有70多个人跟着唐赛娥做来料加工,大部分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妇女。
在浙江,像范雪娥一样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超过了130万人。2011年浙江来料加工收入达到70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达到7158元,来料加工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
“来料加工”只是浙江农民就地务工的一种类型,借助块状经济发达、民企众多的有利条件,许多农民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同时,许多农民组成施工队、苗木移 植队,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力争实现就地务工、零散就业。留守农民的本地化就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使农村出现人人有事干、 村村无闲人的局面。
为招揽订单,浙江省大多数欠发达县在义乌设立了来料加工办事处、联络处;许多市县还组团到义乌、温州等地开展来料 加工业务对接活动;一些来料加工经纪人直接到义乌市场设立摊位,展示加工能力和加工产品,面对面吸引客商。不少经纪人还在网上开网站、发广告,找商机、找 订单。
这样的情景同样存在于中部地区。在农村人口达41.7万的河南省汤阴县,政府部门将加工订单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一千多名农村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
该县先后与河北省、天津市、浙江省等部分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达成订单培训,定向安置用工人员,保证了学员的安置比例。参训学员安置就业率达到99.5%,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失地农民本地就业忙
“一开始失去土地,心里怪慌,也不知道今后生活如何着落,如今集聚区进来这么多企业,出家门就能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不比外出打工少!”谈及能够在产业集聚区工作,河南省汤阴县伏道镇西官庄村村民陈素堂显得特别满足。
与很多农民工一样,陈素堂过去农忙时节在家干活,农闲时节外出打工。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大批企业落户汤阴,为失地农民拓宽了就业通道。原本在郑州干建筑活的陈素堂如今是河南永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据了解,汤阴紧紧围绕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食品产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196家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粮食、肉制品、蔬菜 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聚群,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互动发展。产业集聚区就业人数有望增加到1.1万人,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乐园”。
与此 同时,土地流转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就业的新去向。汤阴县五陵镇村民李全成两年前将土地承包给别人经营蔬菜大棚,自己做起了“农业工人”,每天60 元~100元的收入让他很满足。“现在除了拿到每年流转土地的固定租金外,还能按月领工资,可比原来种地强多了。”李全成说。
像李全 成这样当“农业工人”者大多在40岁~6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丰富的种植经验使他们成了农业基地的“香饽饽”。“有他们在我就放心,不用安排 任务,就知道怎么干。真是赶到农忙的时候,俺们还得提前到家里去请!”五陵镇永旺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李长林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汤阴县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5%,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企业)达2.5万户。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形成农业多种经营局面,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9-07/13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