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从此就有了农民工这个词。几十年来,一代代农民工前赴后继,到现在,这个队伍的人数非常庞大了,已经超过了2亿5千万,今天,我们再回看第一代的农民工们,他们建设好城市,他们也老了,回到了农村,但是谁在为他们养老?谁能够为那些如今还在城市,但是注定还是要回到农村的农民工们养老?2亿5千万的农民工,他们老了怎么办?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第一代的农民工们,谁在为他们养老?新生代的农民工们,他们老了以后怎么办?
张鸿:大多数农民工看重的还是到手的工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因为是用工荒,所以打工的人就有议价权,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他直接问招工的,你们这有没有各种保险?有一些是较真的,当然也有一些无所谓的。我们看到在用人大厅、招工大厅里,反正有工作干就可以,很多人把养老当做一个选企业的标准。尤其是在广东,相对来说,劳动合同法执行的比较好,一般企业都会把这些作为标准,当然那些零工就很难了,理发馆、饭馆可能就不提供这个,但是很多打工的人都跟我说,说只要工资高点,就行,所以他们更多的其实看的还是现在的收入。
郑秉文: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要求养老制度具备良好的便携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总的来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大大低于城镇人口和农村参加保的农村人口,因为在这个群体里,他们有个特殊的特征,就是高流动性,流动性非常强。如果这个制度的便携性不好,不利于他到处打工,他们参保的意愿就低一些,比其他群体低下一些。
中央政府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04年、05年开始,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比例比较低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关注。那时,有的同志主张为农民工单独建立一个制度,以便于他们参保。但有学者反对他们单独建立,怕他们的替代率比较低。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单独建立以后,他们以后待遇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养老,所以有相当部分的同志主张让他们加入到主流制度里来,最后中央政府的决定,没有为他们建立一个单独的制度,他们还是参加到主流制度里来,也就说你回到农村的时候,参加了保,那么你到城镇打工的时候,你参加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队伍里来。目的也是让他既能保住他比较好的替代率,同时也能使它的便携性好一些,可是这么几年来,虽然09年,我们为农民工异地转移接续建立了这么一些规则,但是现在看来,执行的比例不是很高。
此外,我们现在还处于手工转接的阶段,我们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养老制度平台和网络,不像银行那样便捷,所以他们的异地接续尽管有了09年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当中,还不是那么很方便。
郑秉文:最需要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的是农民工群体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从目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的情况来看,最需要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的,就是农民工群体,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先遭受到打击的群体也是农民工。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他提前离岗了,在家一呆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即使他以前交了养老保险,这时候也是断保了。这么一个脆弱的群体,显然他们是需要养老保险的,五个险种都需要,他们参保意愿虽然比较高,但是参保比例比较低。
我个人觉得,因为这个制度目前不太适合于农民工参保,比如便携性不太好,我们这个制度基本的特征是通胀结合的制度,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制度。农民工对这个制度一眼看不到底,不知道他参加以后,到退休他能拿多少钱,所以他现在生活又比较紧巴,上有老、下有小,参加又看不到未来能拿多少钱,不确定性比较多,他显然就不愿意参保了,这是一个原因。再比如,虽然我们09年制定了异地转移的办法,但是执行起来比较麻烦,它得在两个月期间,对方接收地和转出地双方都得认可这件事情,并且还要出具一些文字证明,这是比较麻烦的。对于比较年轻的二十四五岁的农民工,他只参保三年两年,他不愿意为这么点的事费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一个问题。当初我们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它更加适应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人的养老保险的一些特点。对于流动性非常强的农民工,这个制度显然不太有利,所以要想加强这个制度的便携性,适合更多的群体加入到这个制度里边来,应该对这个制度的一些特征,进行一些改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9-04/13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