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招工难”之类现象,其真实经济学含义始终是“市场机制为农民工涨工资”,长期效 果是倒逼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民工名义工资长期走势估测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农民工现价名义工资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大体分“两慢两快”四个阶段。一是上世纪 80年代增长较慢,从80年代初不到100元上升到80年代末约200元上下。二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增长较快,从90年代初200元左右增长到90年代 中期500元上下。三是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年增速较慢,2000和2001两年均值约600元,比90年代中期增长近100元左右,增幅仅约为 20%。四是过去近十年较快增长,2010年达到1690元,年均增速超过10%。30多年名义工资趋势值年均增长率约为9.7%。
用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调整的农民工实际工资可分三个阶段观察。一是上世纪80年代波动中仍有明显增长,其趋势水平到80年代后期上升约六成,年均增长率约为 6%。二是随后十来年即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情况不同,其间少数年份如1992年至1993年实际工资仍有明显增长,不过这个时期整体趋势值没有显著上 升。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较快,2001年至2010年间用1978年物价衡量的不变价工资从131元增长到316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10%。2011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超过2000元,增长幅度超过20%,实际工资增长率也超过两位数。
记者:农民工“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是否与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例过高有关?
卢锋: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呈现相对低端员工较为短缺与较高学历和较高端工种求职困难的结构性特点。虽然城市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趋势性增长,不过区分教 育背景和高低端工种的工作岗位求人倍率呈现分化趋势。如2011年城市职介机构低学历组对象求人倍率在1.1以上,高学历组则在0.9上下;较低端工种对 象求人倍率在1.2上下,高端工种约为0.9。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上述结构性差异总体上持续存在,并在近年呈现扩大趋势。
求人倍率整体 上升与我国就业形势整体改善趋势具有一致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差异,与过去十余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四、五倍超常扩大有关,也与汇率、利率以及其他 要素价格调节不够充分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有关。例如,与宏观增长外向依赖度偏高问题相联系,我国新时期就业扩张过于向贸易部门倾斜。2002年至 2008年制造业就业估计增长约3400万人,占同期就业增长总数九成以上。这有利于缓解早年失业压力,满足农业劳力转移的就业需求,不过也加剧就业结构 中工业比例偏高问题,助推相对低端用工短缺的矛盾。
失业率变动凸显体制转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记者:说完求人倍率我们再来谈谈失业率,能否为我们分析一下近年来失业率趋势反映的问题?
卢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指标具有自身特点和局限性,但是对认识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特别是对显示体制转型不连续冲击具有认识意义。用城镇登记失业 数加上下岗人数得到调整的城镇失业率,这个指标在过去30多年都先后出现两个峰值。第一个较小峰值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实际失业率比均值和趋势要高一 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个更大峰值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比趋势值和整个时期平均值高出2到4个百分点,与上世纪80年代失业率绝对水平比较高出6到7个 百分点。
两个峰值体现两次重大政策和体制调整影响。前期较小峰值显示知青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因应文革后政治形势变化,决策层 决定改变知青上山下乡体制政策,几百万知青在很短时间内返回城市。这一政策调整本身深得人心,不过也带来短期推高城镇失业压力问题。随着80年代经济搞活 和工作岗位增加,几百万失业(当时称作“待业”)问题较快得到解决。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年份城镇失业率较低,显示当时城市就业形势相对宽松。
第二个峰值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化企业改革,对于再造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对新世纪初年宏观经济快速增长都产生重 要支撑作用。不过企业改制伴随大量员工下岗,失业率上升幅度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一次深度经济衰退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力度。新世纪新一轮经济高增长 使失业率逐步回落到长期趋势和均值水平,目前城镇失业率略高于4%,应主要反应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与现阶段低水平充分就业目标状态比较接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7-16/13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