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半月谈:第一代农民工转岗现象调查


黄彬告诉记者:“多年以来,仁寿县形成了一支十几万人规模的建筑行业农民工队伍,许多人都是跟着当包工头的老乡外出做建筑。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像我这样年过四十的人,想回来的越来越多。现在我跟着一个本地的包工头在青城山的工地做工,这个施工队里不少人都是以前一起出去打工的老兄弟。既然在老家赚的钱不比外面少多少,还能照顾家庭,大家都愿意回来。”

仁寿县满井镇金塘村的张建立告诉记者:“我1995年就外出打工了,这些年走过的地方就像在中国地图上从西向东画个大圈,现在圈子慢慢又往西画了。”

张建立最先是在广东佛山做装修工,月工资从最初的四五百元慢慢涨到两三千元。他说:“到今年为止,我一共在外打工17年了,其中有13年以上是在广东、江浙一带。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回到成都做了三四年,后来发现西藏那边公路建设投入很大,对专业爆破施工人员的需求强劲,一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以上。所以,我就通过政府组织的培训拿到了爆破证去了西藏。这几年我的打工范围从当初的一路向东开始慢慢向西回流了,再说年纪也大了,基本不会再超出这个范围。我打算今年结束之后就回老家,不管是在眉山还是成都,凭我这手技术,找到事做应该不难。”

转岗活出新精彩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退出了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并常常自嘲为“40、50”人员,但是返乡后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家乡仍是骨干劳动力。他们中很少有人闲着,有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开始尝试一些小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有的进入村干部队伍,用城里学到的理念和办法改进乡村治理;有的则成为本地工厂争夺的宝贵资源。因为他们从发达地区回乡,他们身上具备的软实力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

“二次创业”改变家乡面貌

记者在鄂东地区采访发现,多数返乡的农民工选择了在田边地头实现自己的“二次创业”梦想。他们有的承包农田,有的承包荒山,有的办起养猪场和养鸡场,用打工多年积累的资金及经验,干起了外出务工前的老本行。

李伙斌当过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后来抛下这一切,出去打工了。他在工地上搬石头,提灰桶,开搅拌机,苦活累活都干得有声有色。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劲头儿,李伙斌边做边学,从提灰桶的工人做到了项目经理,又做到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后来索性出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他告诉记者,过去自己的家乡团风县马曹庙镇桥子畈村十分贫穷,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自己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我要为这些资金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想彻底改变老家的落后面貌,所以就回乡开始‘二次创业’。”他说。

2007年,李伙斌办起了养猪场。记者在桥子畈村看到,昔日的荒山野岭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小区,李伙斌从一开始就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方法:种猪选用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优良品种;安装了成套的电视监控系统,实现严格的封闭式生产管理;运用国内先进的育种管理软件,实现种猪的优质高效繁育生产;投资225万元兴建容积为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形成供气、供热、发电一体化的“零排放”循环养殖模式……

村民惊讶地说,原来猪也可以这样养。全新的养殖理念改变了整个桥子畈村庄面貌。记者在桥子畈村调查了解到,养猪场给周边村民带来了2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为40多个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养猪场生产的、经无害化处理后的优质生物肥料免费供村民使用。

“回来就是宝”

位于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典型地区,全市120万人口中有21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王昌锐在南方打工十多年,并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公司。去年,他在家乡投资创办企业,生产电火花小孔机,招收40多名以前在深圳、浙江打工的老乡加盟进来。

王昌锐说:“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愿意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但是年长一些的、在外面打拼多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开始回流,而他们恰恰是积累了技术和经验的熟练工人。”

新爱迪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深圳整体搬迁至麻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傅金平告诉记者:“麻城人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有13万,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做鞋的,他们回来就是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积累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