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半月谈:第一代农民工转岗现象调查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麻磊村的文掀元和文掀量兄弟,长期在东莞农村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在资金和技术有一定储备后,2008年兄弟俩决定回乡种菜。2009年初,他们成立了麻磊村乙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村里400多户农民签订了2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租用了760亩土地种植菜心、芥菜、奶白菜等蔬菜。

“合作社雇用的30多个劳动力基本都是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男的每个月有1600元基本工资,包吃包住,女的除了基本工资外,每收割1公斤蔬菜还有两毛钱提成,这并不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少。”在合作社工作的龙桥街道碑记村村民余中林说。

文掀元告诉记者,菜地一年复种指数可以达到10次以上,因为使用了保温大棚,除冬月和腊月外,全年的菜品都不会断档。地里产出的蔬菜主要供给涪陵城区的超市、宾馆和饭店,供不应求。整个合作社一年的毛收入可以达到700万元。

蒲勇健注意到,在传统的农民工输出地,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客观上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务农劳力价值增加,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下,务农也有利可图。因此,不少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了回乡创业的首选。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当前务农群体老龄化严重,在他们近年调查的20个村庄中,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是57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63.05%。如果四五十岁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素质较低的问题,对促进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发挥很大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张世勇博士对农民工返乡问题作了长期的跟踪调研。他告诉记者,在“以工补农”“多予少取”的大背景下,村建设提速,不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相当的改善,这些因素也促使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返回农村。

“这些人中,不少人有魄力,有闯劲,接受农业新科技较为容易,应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担纲者。还有一些人返乡之后,成了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张世勇说。

为中西部小城镇注入新活力

“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里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蒲勇健认为,第一代农民工常年在外摸爬滚打,不少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实力,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市场意识,更敢于创业,我们应该把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当作活跃乡镇经济,助推小城镇发展的机遇。

张世勇在湖南省常德市的调查也表明,第一代农民工在返乡之后,除了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之外,大部分在集镇或者县城从事小工商业,成为繁荣市镇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重庆户籍改革的情况来看,农民转户进城的总体格局为“三三四”,即30%主城,30%区县城,40%小城镇。这表明,生活成本低廉、居住便利的小城镇是农民转户居住的首选。蒲勇健告诉记者,与此类似,目前大量第一代农民工返乡的目的地也集中在乡镇一级。

资深财经评论人朱大鸣认为,这些农民工已经适应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具备了经商意识,见过世面,能够在家乡找到合适的机会。我们以前找不到城镇化的主体,而这些人将能够成为城镇化的主力军。

“中西部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是当地没有合适的人才,没有足够的资金,运输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也很高。”朱大鸣说,现在这些农民工从城市里有的带回技术,有的带回商机,有的带回资金,还有的带回先进的理念,这将是我国城镇化的一次大机遇。

不过蒲勇健也指出,受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等因素影响,不少乡镇面貌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乡镇单位土地承载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小城镇土地资源紧缺、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愈发凸显。

中央已经明确,一方面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另一方面,加快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是我国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其中当可大有作为。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不可缺少

张世勇认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大量返乡,证明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完成了第一个循环,即青年人外出务工,等到中年或者老年时返乡,其子辈继续外出务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人留在了打工的城市,成为市民,而更多的人最终还是要返回家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积累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