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半月谈:第一代农民工转岗现象调查


湖北省阳新县龙冈镇汪家垅村过去号称“扁担村”,但是现在这里已是全省闻名的脱贫明星村。村党支部书记汪承钻告诉记者,穷村变富村的根本原因在于“富民合作社”股份制新模式的探索。“富民合作社”由村里外出务工者回乡合伙创办,同时还鼓励全体村民都入股投资。目前全村490户村民,80%都采取现金或土地等方式入股,筹集资金近800万元。

汪承钻是全村最早出去打工者之一,当过“扁担”、挖过煤矿、卖过服装。他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分析村里的形势是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但是外出打工人员多,经过一二十年的积累,有一定闲散资金,而且有在外闯荡多年的见识,所以提出了“富民合作社”的想法。

提议一出,四五十岁以上的“扁担”们纷纷回乡,加入合作社,参股办企业、办产业。“支部当龙头,群众入股份,小股合大股,散钱集巨资,合力办大事”,成为汪家垅村村建设的独特创新模式。

不满足永远做一个“打工仔”

1972年出生的河南南召县土岗镇农民李东阳,是县城小有名气的一家技能培训学校的创始人,同时经营着一家生意火爆的美发中心。1998年为了学技术,15岁就外出打工的李东阳,“潜伏”到上海一家大型美发中心搞卫生、做杂务。

3年后,李东阳带着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在家乡的县城开了一家美发中心,火爆的生意给他带来了第一桶金。2005年,李东阳用30万元开办了南召县新红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几年来,从这所农民工创办的技术学校走出的新型农民工达到800多人,就业率高达98%。

44岁的王胤达现在是南阳胤达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18岁就到深圳打工的他,2007年辞去了车间主任的职务,回乡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深圳的服装厂,学缝纫机生产线技术,一直干了20年左右,赚了点钱,但不是长事,我还是想回来闯个名堂。”王胤达颇有感慨地说。

王胤达告诉记者,2007年,利用镇里闲置的棉花厂的厂房,他带着几个从南方回来的同乡创办了这家企业,现在每天可生产3000多条裤子,全部出口美国。

今年52岁的四川成都市金堂县人王洪是当地第一批出去务工的人,20岁起在广东一家玩具厂打零工,现在开始返乡创业。他说:“我在广东务工的这十几年,正是东部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那时候东西部差别太明显了,东部日新月异,而老家一年一年没什么明显变化。”

王洪实际上并不满足永远做一个“打工仔”。“出去之后眼界开阔了,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规划,一定要自己创业。当时西部经济还很落后,这个梦想只能放在心里。现在,时机成熟了。”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王洪的老家金堂县不断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成为成都周边制鞋、制衣、电子产品等产业的聚集区。截至目前,金堂县返乡创业人员已经超过7000人,创办各类企业超过600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根据不完全统计,金堂县目前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超过4万人,占全县每年转移总数的四成。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王洪回到老家一家乡镇企业,先是做了一段时间销售,后来看到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就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在当地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上花卉、经济林木和生态农产品。目前他的企业雇用工人200人左右,70%是本地人。

王洪说:“在我们这个年龄段,返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心声,老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回乡成为现实的选择。回乡者大致分两种,一是出去打工比较成功的,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资金和人脉,回来之后想自主创业;另外一种就是想要落叶归根,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本地又能提供就业机会。”

请重视回乡建设的生力军

在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同时,第一代农民工却在返乡。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蒲勇健认为,四五十岁的农民工返乡是不可忽视的“潜力股”。“从根本上说,这种返乡现象是我国城镇化制度设计滞后,导致不少农民工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的结果。”蒲勇健说,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这些返乡的四五十岁的农民工正值壮年,他们外出打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人脉等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的回归,客观上也为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机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积累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