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受国家重视的重大国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三农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拥有458万人口的许昌,劳动力就达30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8万人,劳动力172.3万人,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高达57.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按照“政府促进、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着力打造培训、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全市输出转移规模达到139.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0.7%,年实现劳务收入95.6亿元。禹州市、鄢陵县还被人社部授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称号。
亮点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政策体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村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该项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该局局长袁海涛对此深有感触。
据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市、县、乡三级政府全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全市人社、工商、税务、发改等26个市直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分别制定了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形成了完善的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此外,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等10多个相关配套文件,以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
我市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及市直各职能部门,量化到月,责任到人,形成了系统的工作考核体系。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初都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正常开展;每季度对各地各部门的经济指标和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创业就业服务等工作,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并在经济社会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亮点二
狠抓平台建设 健全服务体系
袁海涛说:“在服务平台建设中,我们不仅着眼于市、县两级,而且延伸到乡、村;不仅着眼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而且扩展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机构;不仅着眼于建设平台,更着眼于发挥作用,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方位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目前,全市98 个乡(镇、办事处)、2377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并聘请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担任专干或信息员,就地就近为群众提供服务。市、县、乡三级80个人力资源市场,对社会全面开放。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专门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有创业就业愿望的人员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介绍、项目推介、职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困难援助、社会保险接续等综合服务。
近年来,市人社局重点从三个方面夯实基础工作:一是健全统计制度。该局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台账,每月跟踪服务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加强企业用工监测。该局每月两次对全市3686家外向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生产加工企业的178382名职工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三是加强用工监测。在全市建立了28个农民工外出务工和返乡情况监测点,准确统计转移就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务工区域和务工行业,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等情况。去年以来,通过市、县联动,市人社局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30场,提供就业岗位26.5万个,促进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亮点三
提升就业能力 强化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工的创业就业能力,是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高全民创业就业能力这一核心,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各县(市、区)根据各自承担的培训任务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百日培训”,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台账,确保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全市每年投入培训补贴3000万元以上,培训涉及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家政服务等12大类72个工种,充分满足各类群体的培训要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4-13/12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