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就业形势平稳,就业规模扩大。今后一段时期,就业能否延续这种好势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就业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希望也很大。
劳动力资源将达到峰值
城镇年均需要就业劳动力约2500万人
挑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其一,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不小。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左右,劳动力资源将达到峰值。城镇平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为2500万人,与“十一五”相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综合考虑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即使经过努力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两项加起来大概在1200万左右,供求缺口还是很大。所以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切不可有丝毫松懈。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规模也不小,大约在1亿人左右。这既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的潜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现实的就业压力。
其二,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日愈突出,劳动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摩擦加剧,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部分企业“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从另一方面看,它也反映出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变化着的劳动力供求格局不相适应,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专业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等。今后,这种结构性矛盾还会持续并可能变得更加尖锐,给促进就业带来新的课题。
多管齐下促就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于增强就业弹性
有挑战,更有希望。稳定并扩大就业,我国存在的有利条件也不少。
就业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状况。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利于扩大就业。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优化,有利于增强就业弹性,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创造大量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同样也有利于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就业质量。
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今后,国家将瞄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的目标,多管齐下促就业。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一是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二是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三是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五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六是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七是搞好失业预防和调控,提高就业稳定性。这些政策措施的全方位落实,将构建起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对稳定岗位、扩大就业、推动创业,产生积极的作用,并有望在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格外牵动人心。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人,预计今后还会逐年略有增加。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总量增长背景下供需之间存在某种结构上的不对称,需要有一个逐步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是阶段性问题。国家已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高校也在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3-18/12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