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农村“第一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快潜力大


  东北网齐齐哈尔11月25日讯 如今,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农机设施快速进入农业生产中,土地规模经营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力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弱,这些脱离了土地羁绊的农民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之间寻找到统一点?

  我市有174.8万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农村“第一经济”,也当之无愧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今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6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的工作目标。

  我市通过政府、“能人”、中介组织和劳务基地联动,劳务输出由“游击队”式的输出向有组织的“集团军”输出转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企业管理和技术工种的有23万人,出租车司机、“亮心大姐”家政服务、EOW电工电子、美容美发等劳务品牌叫响省内外,提升了我市劳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村劳动力也开始由异地外埠转移为主向内转和外输并举转变,全市向省外转移农村劳动力50.8万人,劳务输出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个。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我就想到外面闯闯,可自己文化不高又没技术。后来我们县举办了技能培训班,我就选择了其中的焊接专业。现在我一个月基本工资就能拿到3800元,比一些大学生挣得还要多。”在宁波满祥船舶制造公司务工的依安县农民工杨洪林说。我市把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作为根本,快速适应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内容和就业方向的调整,以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人才为重点,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办学方式,强化项目管理,推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今年全市认定阳光工程机构63家,年培训能力达7.5万人。

  “内展、南扩、北进、外拓”一直是我市的劳务经济发展战略,今年我市更加大了外埠和内转劳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全市一改过去主要由劳转干部与外埠用工企业搞对接和以县为单位召开大型劳务对接会等方式,做到了按需对接,快速输出;终端对接,不求规模,只求实效;面向农村,贴近农民,一次对接,一步到位。我市按照巩固老基地、辟建新基地的原则,通过乡村自建、“能人”帮建、领导辟建、政府组建等多种途径,在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满洲里等38个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依托基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7.8万人,有效地发挥了基地的聚集效应和吸纳作用。

  到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同样能够感受来自家乡的关怀。全市开展了农民工合定点医院建设工作,决定三年内在20个省外农民工打工集中城市建立50家合定点医院,每个县(市)达到5家以上,覆盖农民工30万人以上。今年,我市在大连、天津、青岛、满洲里等6个城市建立14家农民工合定点医院,覆盖农民工10万人左右,全市720名农民工因病在异地得到了住院治疗,异地报销资金173.4万元。我市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土地流转、子女就学、信贷、自主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转移。

  劳务经济虽成绩斐然,但转移的农民工仍存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多、阶段性转移的多、收入水平低的多、转移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致力于发展农村商饮、运输、旅游观光、中介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第三产业,农民也许能够更好地开拓依靠劳务经济增收的潜力空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土地 劳务收入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