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荣获“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这是继2004 年获得国务院“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获得的又一殊荣。
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多年来,我们一直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大学生就业工作普遍面临着四个核心难题,即就业工作的定位与保障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就业市场的建设问题和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问题。我们也正是围绕如何有效地破解这些难题探索前进,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98%以上的高就业率。
问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路径不顺畅。
对策:
认领社会责任,整合市场资源,拉动行业就业。
盛连喜: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部属师范大学,我们的毕业生数量仅占区域内师范毕业生总数的20%,却拥有80%的市场信息。为了牵引和带动整个东北师范毕业生就业,东北师大主动承担起教育行业就业市场资源整合的任务。
对就业工作的思考和探寻在东北师大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就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1/3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学校内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外联全国2万余家用人单位,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做大了“蛋糕”、降低了成本、优化了配置。用人单位 “一堂求遍东北师”,极大地满足了需求;28所协作院校“借船出海”,有效地拉动了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已经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31个省市的192个城市,开展稳定的就业合作的用人单位达到2万多家。“东师品牌”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牢牢树立。
在此基础上,东北师大获教育部批准承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成为首家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行业人才市场。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招生、就业、培养的良性互动。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就业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东北师大提出“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的工作指导思想,将招生数量、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并将其反馈给教育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东北师大每年都开展专业评估,把各个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由于受基础教育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需求明显萎缩,并且从长远趋势看也很难有根本改善,学校果断采取了隔年招生的措施。与之相反,针对社会上急需优秀小学师资的情况,他们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结果供不应求,第一批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被预订一空。根据这个原则, 学校近年来相继调整和扩充了10个本科专业。与此同时,他们建立起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了一大批深受基础教育界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伴随着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东北师大师范专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紧紧抓住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加快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大力推进教育实习模式创新。目前已在东北地区23个县市和105所中学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实验区的建设保障了师范专业充分的教育教学实践机会,现在每年都有1000多名学生进入实验区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顶岗实习”,平均每名学生的教学时数达到20节,比实验区建立前增长了近4倍。
针对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非师范专业,学校从2009年开始自发开展校内的本科专业评估。目前学校已经完成30个专业的评估,对5个学院的9个专业进行了调整,调整比例占到全校总数的1/4。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17/11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