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平稳 外出就业意愿仍然较高




        六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劳动力转移出现新的变化。一是当年返乡劳动力比例上升。从近几年调查同比数据看,调查期安徽省每年返乡劳动力约在10%左右,但2008年上升为13.3%,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加。二是长期转移劳动力比重下降,转移超过一年的劳动力比重下降明显。 2008年,转移超过一年的劳动力占21.7%,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户均0.18人,比上年减少0.04人。三是转移在外省的返乡比例上升较大。 2008年,转移在省外的返乡劳动力占67.2%,比上年的58.1%上升9.1个百分点。 

        从转移劳动力返乡数据的反馈信息看,危机对各产业的影响有所不同,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从返乡劳动力变动看,当年工业、建筑业返乡劳动力比重为 60.7%,比当年实际从业劳动力比重53.3%高7.4个百分点;同时,返乡比例比上年的56.8%也高3.9个百分点,危机影响明显。而危机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弱。从调查数据看,第三产业各行业返乡比例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并略有下降,其中交通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分别下降2.2个和2.9个百分点。 

        七是后续转移意愿依然强烈,转移去向趋向省外。这次调查同时对农村劳动力的今后转移意向进行了访问。数据显示,虽然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减员、降薪,造成外出农民大量返乡,但这些并没有减弱农民外出就业的愿望,农民外出意愿依然比较强烈。数据显示,今年意向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 20.5%,比上年意向转移比重高2个百分点。 

        从意向转移的去向看,今年农民大量选择向外省转移,省内转移意愿仍在下降,在调查的近12000名今后有明确转移意愿的劳动力中,意向在省内的占30.6%,比上年下降7.3个百分点,而意向到外省就业的占69.4%,比上年上升7.3个百分点。 

        二、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的结果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就业选择范围狭小。从调查看,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转移劳动力大都从事简单劳动,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贸易餐饮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基本从事苦、脏、险、累等工种,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收入低,因此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劳动力回流。 

        2、组织化转移程度依然较低,且呈不断下滑的趋势。从调查看,安徽省农民外出就业,基本依靠亲戚和朋友介绍或指引,缺乏集体组织,少有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有序转移格局,政府的推动力不强。2008年,由政府或集体组织的劳动力转移比重仅为3.6%。此外,近几年的调查观察表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程度正在逐步下降。从农民自身看,对就业工种的挑剔,对收入的期望,择业标准的高估,造成了组织转移与农民心里不相吻合,存在农民不愿参与组织转移就业的一面,但组织化程度的不断下降,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2003年安徽省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占7.9%,2004年上升到8.4%,但近两年开始下降。2008年,通过政府、集体组织转移人数比重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比2004年减少4.8个百分点。 

        3、本地转移空间狭小,就业承载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在省内劳动力比重明显下降。2008年,在省内转移劳动力占28%,比上年下降5.7 个百分点;户均为0.23人,比上年减少0.04人。省内转移劳动力中除转移在省内各市辖区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在本县内转移的却出现大幅度下降。2008 年,在本县内转移的户均为0.13人,比上年减少0.05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5%下降为55.9%,下降9.4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1、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是相关部门要深入实际,摸清情况,建立用工信息监测体系,加强预测和预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构性用工和就业矛盾。二是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减少盲目无序流动情况,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三是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优良环境,使农民企业家能够真正立足立业,以吸收当地劳动力,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缓解金融危机形成的压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组织化 强化 总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