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王晓宇

本次采访目的地是新疆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以下简称16村)。记者从北京辗转两个航班达到莎车机场,然后再驱车160余公里,到达16村已经将近凌晨2点多。在路上,多年参加扶贫工作的新疆农机局总工程师裴新民事先为记者打好了“预防针”,他说:“16村是个深度贫困村,条件很艰苦。两三年前,我们刚到这个村工作的时候,用水和用电都不是很方便,更难的是,村里的人几乎不会说国家标准语。而且,村子卫生条件不好,很多驻村扶贫干部被跳蚤咬得全身是包……”然而,真正到了16村之后,之前的担心似乎都有些多余了——车行驶在平整的水泥村路丝毫感觉不到颠簸,在道路两旁路灯的照射下,能清晰地看见整齐排列的砖瓦房。记者被安排在村里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居住,女主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仍旧热情地拿出干净的被褥铺在宽敞的卧室中……一切场景似乎与那个落后愚昧的深度贫困村都不沾边,16村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新疆农机局驻村工作队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那就让我们跟随驻村工作队了解“16村”脱贫记。

比贫困更贫困的“旧貌”

“你看,这就是原来这个村农民住的房子。”16村党总支委员、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新疆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的艾克拜尔·阿布力孜指着一块农田边上破旧不堪、四面漏风的房子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农民都是在自己家的地边上建造房屋,一家一户分散得很。不仅如此,他们养殖的各种牲畜也都跟人住在一起,农民的生活条件、卫生状况都非常差。”艾克拜尔参加对16村的驻村扶贫工作已经有3年了,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既不利于先进农机、农技的推广,也无法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种地赚不到钱,想出去打工又舍不得土地,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艾克拜尔说。回忆起刚到这个村的场景,艾克拜尔满目心酸,“那时,这里是真的太穷了。在我们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就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轮换着穿。”此种现实无疑坚定了新疆农机局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除了土地的问题以外,16村还存在很多问题,让这个村比周边其他的村子脱贫难度更大。“这个村建档立卡时的贫困户有323户,贫困人口达到1147,全村2352口人的贫困发生率为48.6%,将近占了一半。更为关键的是,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之间收入差距并不大,要想让这个村真正脱贫,与其说只是让贫困人口脱贫,不如说是帮助整个村脱贫。”村党总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新疆农机局副局长欧兴江说,“16村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生产资料不足,缺土地、缺水。据我们统计,该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2.7亩,农业用水不稳定。”新疆地区干旱少雨,缺水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另外,这个村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99%村民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的人不足1%,这为我们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效率低,效益也差。”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队长,在刚刚了解这个村子的情况后,欧兴江感到压力山大。

16村党总支副书记、工作队副队长、新疆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书记张山鹰还告诉记者:“村民普遍存‘小富即安’的态度,缺少致富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不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电视、智能手机这种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得已经不能再普遍的东西在16村还是新鲜事物,长年累月的闭塞生活,让这里的村民更加安于现状。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没有感受过富裕,所以对贫穷并没有概念,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地活着是这里村民生活的常态。思想上的贫瘠更为16村的脱贫攻坚战增加了难度。

合作社带来的“新颜”

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的16村真正实现了大变样。村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富民安居房,全村的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电,有饭吃有衣穿,有些条件稍好的家庭甚至用上了电脑和互联网。驻村工作队究竟用了什么“秘方”治好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疑难杂症”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土地面积 新机具 农业生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