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16村”脱贫记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9-26  互联网

王晓宇

本次采访目的地是新疆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以下简称16村)。记者从北京辗转两个航班达到莎车机场,然后再驱车160余公里,到达16村已经将近凌晨2点多。在路上,多年参加扶贫工作的新疆农机局总工程师裴新民事先为记者打好了“预防针”,他说:“16村是个深度贫困村,条件很艰苦。两三年前,我们刚到这个村工作的时候,用水和用电都不是很方便,更难的是,村里的人几乎不会说国家标准语。而且,村子卫生条件不好,很多驻村扶贫干部被跳蚤咬得全身是包……”然而,真正到了16村之后,之前的担心似乎都有些多余了——车行驶在平整的水泥村路丝毫感觉不到颠簸,在道路两旁路灯的照射下,能清晰地看见整齐排列的砖瓦房。记者被安排在村里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居住,女主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仍旧热情地拿出干净的被褥铺在宽敞的卧室中……一切场景似乎与那个落后愚昧的深度贫困村都不沾边,16村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新疆农机局驻村工作队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那就让我们跟随驻村工作队了解“16村”脱贫记。

比贫困更贫困的“旧貌”

“你看,这就是原来这个村农民住的房子。”16村党总支委员、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新疆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的艾克拜尔·阿布力孜指着一块农田边上破旧不堪、四面漏风的房子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农民都是在自己家的地边上建造房屋,一家一户分散得很。不仅如此,他们养殖的各种牲畜也都跟人住在一起,农民的生活条件、卫生状况都非常差。”艾克拜尔参加对16村的驻村扶贫工作已经有3年了,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既不利于先进农机、农技的推广,也无法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种地赚不到钱,想出去打工又舍不得土地,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艾克拜尔说。回忆起刚到这个村的场景,艾克拜尔满目心酸,“那时,这里是真的太穷了。在我们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就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轮换着穿。”此种现实无疑坚定了新疆农机局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除了土地的问题以外,16村还存在很多问题,让这个村比周边其他的村子脱贫难度更大。“这个村建档立卡时的贫困户有323户,贫困人口达到1147,全村2352口人的贫困发生率为48.6%,将近占了一半。更为关键的是,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之间收入差距并不大,要想让这个村真正脱贫,与其说只是让贫困人口脱贫,不如说是帮助整个村脱贫。”村党总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新疆农机局副局长欧兴江说,“16村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生产资料不足,缺土地、缺水。据我们统计,该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2.7亩,农业用水不稳定。”新疆地区干旱少雨,缺水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另外,这个村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99%村民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的人不足1%,这为我们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效率低,效益也差。”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队长,在刚刚了解这个村子的情况后,欧兴江感到压力山大。

16村党总支副书记、工作队副队长、新疆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书记张山鹰还告诉记者:“村民普遍存‘小富即安’的态度,缺少致富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不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电视、智能手机这种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得已经不能再普遍的东西在16村还是新鲜事物,长年累月的闭塞生活,让这里的村民更加安于现状。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没有感受过富裕,所以对贫穷并没有概念,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地活着是这里村民生活的常态。思想上的贫瘠更为16村的脱贫攻坚战增加了难度。

合作社带来的“新颜”

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的16村真正实现了大变样。村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富民安居房,全村的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电,有饭吃有衣穿,有些条件稍好的家庭甚至用上了电脑和互联网。驻村工作队究竟用了什么“秘方”治好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疑难杂症”呢?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要想让农民脱贫还要从土地上做文章。”欧兴江言辞凿凿。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呢?新疆农机局驻村扶贫工作组凭借多年在农机系统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入手,引导农民成立了巴楚县阿克托格拉克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工作队主导、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为纽带,以发展优势产业、带动转移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在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金、农机具从哪来?农民是否能够支持这种农业生产的新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实打实摆在眼前的。“刚开始,工作队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村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不敢把自家的土地交出来。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一方面,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向农民讲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好处,并组织50多名干部、村民前往沙湾县等地区观摩学习。渐渐地,农民开始从思想上接受了合作社这种新模式。”回忆起合作社的成立过程,艾克拜尔娓娓道来,“2017年11月份,我们驻村工作队牵头引导11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社。当年,我们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了420亩土地,通过对土地实行平整破埂,使土地面积增加至560亩。同时,由驻村工作队协调生产资料贷款33万元,自治区农机局提供了包括拖拉机、植保机等价值42万元的农机设备。合作社采取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以及土地管理集成示范,当年,棉花的产量由过去200公斤/亩提高至380公斤/亩,几乎等于翻了一番。”

看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200亩,涉及农户487户。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也将最大的利益交给农民。我们按照500元/亩价格流转土地,另外,再加上县里给农民的280元/亩的种植棉花补贴,农民每亩地的收入可达到780元。”艾克拜尔告诉记者,“规模化经营促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年轻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不能外出务工的老人、妇女还可以到合作社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这些都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今年上半年,16村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成功转移劳动力825人,为该村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艾克拜尔介绍,村民通过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流转土地的收入、带机入社的农民可获得农机作业收入、村民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以及年末合作社纯利润按照社员股份的分红。

同时,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琼库尔恰克乡的大力支持,“土地集约化经营可以将劳动力最大程度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符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另外,通过对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打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像16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琼库尔恰克乡党委书记王二民告诉记者,“为了支持16村合作社的发展,乡里为他们提供了价值500余万元的农机装备。我们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合作社给了他们希望

合作社每星期会召开社员大会,将新技术、新机具介绍给村民,让他们亲身体会先进的农机农艺带来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地村民的思想,拓宽了他们的眼界。

今年36岁的古松汗·瓦斯力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11个成员之一,如果没有合作社,她的身份可能仅仅是3个孩子的母亲,每天围着孩子丈夫打转,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而如今,她还有另外一个让她自豪的身份——合作社妇女组组长。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脸上有些许羞涩,“由于家里没有劳动力,仅凭我们这些妇女种地是非常困难的。那个时候收入低,我们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和孩子。如今,合作社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新技术、新机具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方便照顾家庭。我们妇女未来的出路就靠合作社了。”她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在16村,还有很多像古松汗·瓦斯力一样的妇女,她们在合作社中自食其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46岁的布莎拉·玉素甫,丈夫很早就因病离世,留下了她和几个孩子,原本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她通过加入合作社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除了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外,我平时还在合作社打工,做一些棉花打顶、蔬菜田间管理的工作,收入有了保障。这让我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现在,就希望能够将几个孩子好好抚养长大,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说到这,布莎拉·玉素甫的眼眶湿润了。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吾拉音·阿吾提对合作社带给村子的变化感触颇深,“我们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以前大家的生活散漫没有节奏,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落后。在自治区农机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合作社建立起来,两年来,零散的土地通过平整、合并变得集中连片,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新技术、新机具,这是我们生活的希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目标,种地也更有意义。”说到这,这个朴实的维族汉子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下一步,我们村民也将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自治区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我们16村早日实现幸福村和小康村。”

艾克拜尔告诉记者,计划在明年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平整(老房子拆除后的建设用地改复耕地)使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增加至8000亩,让村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村民来说,合作社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还将自己对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期望写在纸上,交给我们,农民的期盼是给我们最好的动力。”艾克拜尔激动地说。

“未来,我们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同时,积极推动畜牧合作社的成立,促进16村的畜牧业发展。”欧兴江表示,“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我们还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村民教育,实现稳定的转移就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能力建设,引导村民过上文明生活方式。”



http://farm.00-net.com/jx/1/2019-9-26/23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