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新丝路上的农机装备强盛梦


总体而言,甘肃建设现代农业的自然禀赋谈不上理想:地貌复杂,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再加上省内经济实力欠佳,缺乏足够的资金依托,虽然农机部门做足了功夫、开足了马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上升空间始终有限。

农机装备制造,或将成为有力抓手

几番求索,甘肃把农机化突围的目光转向了农机装备制造业。

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的农机化作业水平虽然不高,但农机总动力却一直居于较高水平。青海、宁夏、新疆2013年的农机总动力分别是436万千瓦、770万千瓦和1698万千瓦,甘肃是2416万千瓦,只比西北最高的陕西少34万千瓦。说明甘肃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旺盛,购买力也较为稳定。

遗憾的是,甘肃现有的农机研发制造能力,却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份需求。“甘肃农机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以小型农机具为主导,产品门类少,企业规模小,缺乏强势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水平较弱。我们70%的农机具都来自省外。”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杜永清如是说。

上个世纪的局面却并非如此。遵照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机械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甘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初步建立了符合本省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机装备体系。截至1992年底,全省农机主机、配件生产企业已经达到86家,实现了地、州、市、县(区)都有农机生产、维修企业。甘肃土生土长的兰州手扶拖拉机厂、天水拖拉机厂都曾名噪一时。

转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甘肃农机工业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日渐衰弱,与全国农机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199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甘肃4.7亿元,占0.67%;到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058亿元,甘肃5.1亿元,占比0.48%。也就是说,十年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1%,甘肃却不增反降,落伍由此开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省市紧紧抓住了农机化发展的黄金十年,实现了农机工业与农机化事业的同步振兴。

如果仅仅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通用型产品倒也罢了,毕竟现在的农机销售体系健全,物流体系也相当完善,甘肃的农民完全可以在自家门口买到河南、山东、江苏等农机制造大省生产的拖拉机、收割机,即便是迪尔、纽荷兰、久保田等国际品牌,也是购销两便。可问题是,其他地方也买不到的机器该怎么办?

甘肃干旱少雨,降水量长年维持在400毫升左右,对旱作节水农业装备的需求因而显得格外迫切。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曹新惠告诉记者,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现有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由于面积大、地块集中,必须有大型机具配套作业,而且不是一般的机具,类似于开沟、起垄、覆膜、覆土、施肥,五道工序一台机器完成的全膜覆土联合做业机之类的产品最受欢迎;在河西灌区,在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的背景下,1000万亩农作物对相关节水设备充满渴求。此外,马铃薯种植机械、中药材挖掘机等特色农机具,皆为甘肃农户所急需。

“其他省市现有的产品,大都不适应甘肃的地理条件和作业要求,企业也不可能只针对甘肃市场单独进行农机具的研发。可我们省内的企业一时间又供应不上。”杜永清的话,道出了甘肃农机工业当前面临的尴尬景况。

自己打磨的兵器,有时候是最趁手的。“要化解这种供求关系上的不对称,还得依靠本地农机工业特别是大型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杜永清由此梳理出了甘肃农机化突围工作的主线:从做大做强农机工业入手,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装备的有效供应库,从而实现农机装备制造业与农机化的互动发展。

这,或将成为提升甘肃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一条可靠路径。

政策护航,绘制新丝路黄金段农机蓝图

作为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甘肃发展农机工业的积淀非常丰厚。不但如此,兰州市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延伸工程,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与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了“老”产业上层次、提档次的进程。

在西北工业重镇天水,一些具有传统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完成了换血改造、优化重组,并通过调整结构,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创新和优化升级力度,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天水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29个,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机具 农业机械 农业区 地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