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丝路上的农机装备强盛梦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7-21  互联网

:李耀辉 张桃英

甘肃建设现代农业的自然禀赋实在谈不上理想:地貌复杂、土壤贫瘠、气候干旱。虽然农机部门做足了功夫、开足了马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还是徘徊于全国中下游

从做大做强农机工业入手,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装备的有效供应库,实现农机装备制造业与农机化的互动发展,或许会成为提升甘肃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一条可靠路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略的提出,为甘肃提振农机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的黄金机遇;两个文件的出台,则分别从产品供应和使用终端两个层面,提供了政策保障

 

今年6月,甘肃以省政府的名义悄然出台了两个文件,分别是《甘肃省现代大型农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之所以称为“悄然出台”,是因为没有引发舆论的过多关注,少量报道仅现于甘肃省内媒体;农机行业也是反响平平,鲜闻资深人士的探讨点评。

诚然,自《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各省陆续颁布同名文件,且绝大多数都是以省政府名义下发,规格颇高。对于类似事件,媒体屡见不鲜,已逐渐失去了报道热情。

只是,大家似乎忘记了,早在2011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便已出台。时隔3年,为什么省政府会再度发文剑指农机,且一发就是两个? 

仅仅依靠常规手段,农机化上升空间有限

2013年,甘肃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为42.18%,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虽然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但和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处于中下游。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处于59%的高位;国内31个省(区、市)中,作业水平在60%以上的达到17个,70%以上的12个。

并非甘肃农机部门不勤勉。相反,他们的工作完全当得起廉洁高效四个字。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农机部门的奋力拼搏下,甘肃农机化事业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化范围不断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针对甘肃的地貌情况,农机管理部门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片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推进农机化工作。一是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适宜大型高端农机具和现代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耕作条件较好,大中型农机具颇有用武之地。三是位于中东部的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小而散,农机部门经过调研论证,发现在这里小型农机具更能发挥功效。四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阴湿地区,大力推进“以机代牛”工程。

基层服务工作也开展得颇为扎实。据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贾怀德介绍,仅今年春耕期间,全省便已组织基层农机技术人员4300多人次深入农村,帮助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具99.46万台(套),召开各类现场会410多次;“三夏”期间,培训联合收割机机手和修理工1.25万人次,检修各类机械3.41万台套。

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年间,伴随着补贴资金的逐年递增,部分省市农机部门违规违法案件陆续见诸报端,而甘肃农机系统至今毫发无伤。这要归功于甘肃农机部门强烈的责任心,在开展购机补贴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政策落实、信息公开、廉政风险防控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每年定期对购机补贴政策情况实施重点督查,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与此同时,着力加强农机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增进队伍的廉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根本上筑牢反腐拒变的防火墙。

甘肃农机化水平上不去,归根到底还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貌涵盖了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农机化发展因而显现出强烈的区域性不平衡: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已经步入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片区内5个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最低的也已达到59%,最高81%;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农机化水平进入到了33%—59%的区间;在中东部的丘陵沟壑区,通过发展中药材挖掘、马铃薯收获等特色农机化技术,农机化水平也已达到了30%—40%;而少数民族高寒阴湿地区作为“短板”,几个市(州)的农机化水平从16%到32%不等,直接拉低了全省的分数线。

总体而言,甘肃建设现代农业的自然禀赋谈不上理想:地貌复杂,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再加上省内经济实力欠佳,缺乏足够的资金依托,虽然农机部门做足了功夫、开足了马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上升空间始终有限。

农机装备制造,或将成为有力抓手

几番求索,甘肃把农机化突围的目光转向了农机装备制造业。

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的农机化作业水平虽然不高,但农机总动力却一直居于较高水平。青海、宁夏、新疆2013年的农机总动力分别是436万千瓦、770万千瓦和1698万千瓦,甘肃是2416万千瓦,只比西北最高的陕西少34万千瓦。说明甘肃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旺盛,购买力也较为稳定。

遗憾的是,甘肃现有的农机研发制造能力,却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份需求。“甘肃农机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以小型农机具为主导,产品门类少,企业规模小,缺乏强势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水平较弱。我们70%的农机具都来自省外。”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杜永清如是说。

上个世纪的局面却并非如此。遵照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机械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甘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初步建立了符合本省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机装备体系。截至1992年底,全省农机主机、配件生产企业已经达到86家,实现了地、州、市、县(区)都有农机生产、维修企业。甘肃土生土长的兰州手扶拖拉机厂、天水拖拉机厂都曾名噪一时。

转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甘肃农机工业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日渐衰弱,与全国农机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199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甘肃4.7亿元,占0.67%;到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058亿元,甘肃5.1亿元,占比0.48%。也就是说,十年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1%,甘肃却不增反降,落伍由此开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省市紧紧抓住了农机化发展的黄金十年,实现了农机工业与农机化事业的同步振兴。

如果仅仅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通用型产品倒也罢了,毕竟现在的农机销售体系健全,物流体系也相当完善,甘肃的农民完全可以在自家门口买到河南、山东、江苏等农机制造大省生产的拖拉机、收割机,即便是迪尔、纽荷兰、久保田等国际品牌,也是购销两便。可问题是,其他地方也买不到的机器该怎么办?

甘肃干旱少雨,降水量长年维持在400毫升左右,对旱作节水农业装备的需求因而显得格外迫切。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曹新惠告诉记者,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现有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由于面积大、地块集中,必须有大型机具配套作业,而且不是一般的机具,类似于开沟、起垄、覆膜、覆土、施肥,五道工序一台机器完成的全膜覆土联合做业机之类的产品最受欢迎;在河西灌区,在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的背景下,1000万亩农作物对相关节水设备充满渴求。此外,马铃薯种植机械、中药材挖掘机等特色农机具,皆为甘肃农户所急需。

“其他省市现有的产品,大都不适应甘肃的地理条件和作业要求,企业也不可能只针对甘肃市场单独进行农机具的研发。可我们省内的企业一时间又供应不上。”杜永清的话,道出了甘肃农机工业当前面临的尴尬景况。

自己打磨的兵器,有时候是最趁手的。“要化解这种供求关系上的不对称,还得依靠本地农机工业特别是大型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杜永清由此梳理出了甘肃农机化突围工作的主线:从做大做强农机工业入手,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装备的有效供应库,从而实现农机装备制造业与农机化的互动发展。

这,或将成为提升甘肃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一条可靠路径。

政策护航,绘制新丝路黄金段农机蓝图

作为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甘肃发展农机工业的积淀非常丰厚。不但如此,兰州市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延伸工程,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与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了“老”产业上层次、提档次的进程。

在西北工业重镇天水,一些具有传统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完成了换血改造、优化重组,并通过调整结构,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创新和优化升级力度,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天水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29个,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这一切,与甘肃省做大做强农机装备制造业的雄心高度契合。更大的利好还在后头。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中方愿与西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作为古都长安毗邻之地的甘肃,首先具有历史沿革下来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先天机遇,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1600公里,而且境内50%以上的地级市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道,成为商埠重镇。被誉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更是7800公里长的新丝路上的咽喉要道。机不可失,甘肃省委省政府随即吹响了“打造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集结号,明确了“向西开放”的发展思路。

这正是振兴甘肃农机工业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行动,组织精干力量启动专题调研、起草汇报材料,同时与省财政厅、工信委、发改委等部门展开积极联动,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在农机部门的全力推动下,农机工业被列为甘肃省新丝路黄金段建设方案的重中之重。

2014年1月21日下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工业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甘肃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工业部在农机领域的合作协议》。中国民营500强企业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联合哈尔滨东金集团引进白俄罗斯大型高端农机企业先进技术,在兰州、天水和酒泉三地投资建设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制造基地。项目依托甘肃,辐射西北,面向中西亚,带动60多家以生产、销售、维修为重点的配套企业落户甘肃,形成集中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项目还将带动农机相关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甘肃创造近50亿元的附加产值。在社会意义层面,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全省农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农机化发展质量。

《甘肃省现代大型农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的出台,则是从全局高度和更高层面,为全省农机装备业的提速保驾护航。布局上,农机部门将发展重点划分为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旱作农业区、陇南山区、草原牧区、城市郊区、水产养殖区六个不同区域,计划到2020年,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大型农机装备企业集团,推进兰州新区、酒泉、天水三个新型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设,最终实现提高现代大型农机制造水平、培育经营主体、优化装备结构、培养人才队伍、构建现代农机装备流通体系五项重点任务。作为配套政策,《规划》从财政、土地、金融、人才、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扶持现代大型农机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在省级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通过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对现代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予以扶持。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大力扶持全省40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是现代大型农机装备最主要的使用者,也是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按照《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的部署,合作社购买现代大型农机,除国家财政补贴外,还将享受省、市、县多级累加补贴。方案还提出在河西、沿黄灌区和陇东塬区等农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2个以上合作社,其他宜农地区保证每个乡镇建成1个,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导作用,使之成为服务农业生产、保障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

蓝图已然绘就,农机部门已在路上。这是一个宏伟的梦想,但不仅仅是个梦想。

 



http://farm.00-net.com/jx/1/2014-7-21/22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