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农场副场长金明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场收水稻还是‘小镰刀,大弯腰’。当时‘十万民工下稻海’的景象十分壮观,依兰、绥化等地的劳动力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来到农场,抢夺农时。当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只有60%,就这已是国内最高的了,而现在水田全程机械化率达到近96%,一台大马力的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1500亩地,靠人海战术支撑起来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经济作物也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场的人们忘不了早些时候著名的“菜刀队”。“菜刀队”在每年秋天收甜菜的时候出现,大家每人腰里别一把菜刀,每天马不停蹄地削甜菜。现在,从打缨、削顶,到起拔、清理泥土,再到装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从美、英、法、日、西班牙等国引进的甜菜收割机一次作业就可以高效地完成上述全部步骤。“菜刀队”已成为了历史,成为农垦人一段永久的记忆。
“2000年以后,友谊农场开始向精准农业方向迈进,引进了21台套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东北气候容易春旱夏涝,播种时间少,抢抓农时GPS定位的大马力拖拉机派上了用场,白天晚上连续作业,3天能干6天的活儿,即使在夜间,说播种误差一厘米就能保证在一厘米之内。像进口的满胜播种机,播种匀度高,深度一致,生产的产量也高,每亩玉米能增产150~200斤。”金明山说。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05年,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暨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年,黑龙江垦区创造了用10年时间使粮食总产翻番的奇迹。
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26.4亿斤;2007年,249.3亿斤;2009年,330.5亿斤。
2010年,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63.6亿斤,其中粮食商品量339亿斤。全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总产量又一次书写新纪录,黑龙江成为全国第二个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省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不能不说是共和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很重要原因是垦区与地方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装备电子、液压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每台大马力拖拉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科研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大幅增产,与农业机械的科技化密不可分。
在建三江分局胜利农场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第六管理区10作业站,笔者看到300亩的土地上有钢骨架育秧大棚200栋,浸种催芽大棚4栋,其中包括一栋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据了解,该车间芽种可供18万亩水稻插秧。在催芽车间里,10个一体化浸催设备和2个调温箱跃然眼前。农场副场长姜云涛介绍:“以前老百姓催芽都将种子放在缸里或者水沟里,出的苗高低不一,有的还催瞎了,出芽率最高也就80%。而农场的这套设备,通过电脑操作,能够根据种子浸种催芽所需温度进行自动调控,实现智能化、无人化管理。种子受热均匀,杀菌消毒效果好,出芽率可达到98%以上,芽势整齐一致,为培育壮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在笔者啧啧赞叹时,旁边一位正在摆弄手机的工作人员叫住了笔者,原来他正在用手机3G技术对育秧大棚进行远程控制。只见他的手机上有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含量、排风等数据指标,他只要动动手机,就可以调节大棚内的数据。姜云涛介绍,该技术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现代农业智能监控系统。传感器采集大棚内数据后,系统会通过智能分析,应用网络或手机3G联动控制功能,控制通风帘幕和微喷等设备的开关,及时精确地满足秧苗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要求,达到培育壮苗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红星农场数字化平台前,分管农机的王文富副场长说,这套系统由中科院遥感所与农场共同开发,是农场首创、国内领先的农业技术支撑平台。2007年,农场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种植业实际生产。2008年开始逐步运用于林、畜、水、气象、种植、有机作物栽培等整个大农业系统。全场700多块地的土壤、水利、气象等13项遥感资料及各种信息全部记录在系统中,只需轻点鼠标,每一块地的方位、面积、形状,种植的品种、长势、成熟状况等信息便一目了然,7种颜色标明历年种植情况。机车通过GPS,可把在东北全境、内蒙古等地的实时状态图片传回系统,农场可随时了解、在线查询所有大型机械的作业状况。今年,农场又一次更新了系统,明年数字化平台可实现与全场大机械建立3G传输,届时大机具耕地深度、耙地情况、机车状态等等数据都可实现视频传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0-12-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