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北大荒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跑者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20  互联网

北大荒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跑者

  从拓荒者原始的锹镐、人拉犁,到现在的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飞机航化作业……黑龙江垦区农机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全,先后经历了开荒建场初期的艰难起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性跨越和进入新世纪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毫不夸张地说,黑龙江垦区六十年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曾经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如今已建起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初步形成了以水利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当年的北大荒,如今已成为“中华大粮仓”。垦区粮食生产能力已由1978年的不到50亿斤提高到今年的363.6亿斤,比2005年增长了77.1%,粮食商品总量达339亿斤,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339亿斤商品粮是什么概念?它足以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人民解放军三军、港澳地区和藏青甘宁四省区的全部口粮供应。垦区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说:“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中,农机是主力军。现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发展,北大荒农机更是主力军。”

  在中外农业发展的坐标系上,纵向:垦区代表着中国农业的最高水平,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是中国农机现代化的风向标;横向: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比肩而立,已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三台“火犁”起家向着农机现代化疾跑

  1947年,解放战争的炮火还在几百公里外隆隆作响。6月的一天,一辆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载着李在人、刘岑等18个人,从哈尔滨启程。此刻,他们去执行一个特殊任务:“党中央、毛主席要求,在东北根据地办一批粮食工厂,总结经验,培养干部,示范农民,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准备。”两人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座“粮食工厂”——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宁安农场前身)场长和副场长,他们携带的全部家当就只有2辆烧炭的汽车和3台日本开拓团扔下的旧“火犁”。

  6月13日,刘岑轰隆隆地开起“火犁”,在千古荒原上拉出了“东方第一犁”,共和国的农垦事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篇章就此翻开。此后,通北农场、宁安农场、荣军农场和查哈阳农场等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相继建立,靠着日本开拓团丢下和从“白俄”接收的大犁等极少量机械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1954年12月,前苏联援建的163个项目之一、以机械化为主要手段的友谊农场开始建设。友谊农场占地188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场,因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场”。当时周恩来总理为友谊农场提出的任务是“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

  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1959年,中国制造的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在北大荒投入使用。1963年,国家把黑龙江垦区列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一次性将2000台国产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调拨给北大荒各大农场。中国终于有了初具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北大荒也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最早的实验示范基地。

  时间的指针转到1977年夏天,“文革”后重新走上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领导岗位的赵清景,在北京“世界先进国家农机设备博览会”上看到国外各种高性能的农机产品后,大为震惊:“过去总说垦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现在一看,我们的农机设备比人家落后了半个世纪。我们再也不能自欺欺人,闭关自守了。只有一条路,迎头赶上!”

  1978年,友谊农场和整个垦区又迎来了一次腾飞。历史再一次把中国农机现代化的“试验田”放在了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国家从美国迪尔和凡尔蒙公司引进62台套设备,把二队武装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队。当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创造了劳均生产20万斤粮食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1983年8月7日,邓小平同志来到五分场二队考察,肯定了中国农业加快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事实证明,引进国外农机不仅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如今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实验场,是世界农业机械“谁是天下英雄”的比武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黑龙江垦区先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补偿贸易、黑字环流、加拿大政府贷款等项目,实现了中国农垦的“三级跳”:1978年,使用外汇在3万亩的五分场进行现代化试点;1980年,采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创建了30万亩的洪河农场;1983年,又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二道河、鸭绿河两个新型农场,完成了300万亩开荒任务。垦区以国外引进和国内采购两种方式购置了大批农业机械,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生产的机械化。

  1985年,垦区农业航空试验站成立,全面推广应用了航空作业新技术,一举填补了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叶面追肥航空作业上的空白。垦区航作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北大荒从此实现了从地面机械作业到空地立体化作业的新格局,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多年来,农机化和航化作业表演也因此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垦区视察的重点。

  2004年5月10日,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天,从美国引进的126台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自哈尔滨出发,分赴黑龙江垦区的53个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示范区,垦区农业机械化从此迎来了数字化时代。一时间,华夏大地为之轰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北大荒也刮目相看。这标志着黑龙江垦区乃至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开始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目标前行。

  “十一五”期间,垦区争取和落实国家购机补贴共计8.016亿元,农机化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底,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604.5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5%,远高于全省农村87%和全国52%左右的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其中旱田达到97%,水田达到95.8%,尤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了新发展。农业机械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特作物、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航化作业发展,其中航化作业面积,2010年达到1500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41%,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笔者在黑龙江垦区见到了不少农机手,其中最年长的叫梁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1950年6月,梁军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以梁军名字命名的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由她任队长。同年9月6日,她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梁军说,2009年3月1日,在她80岁生日的宴会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受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委托,代表北大荒1万农机人,将垦区现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大马力美国凯斯535马力拖拉机模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令她感动不已:“如果我能回到年轻时代,我还会去选择当一名拖拉机手,为祖国经济建设做贡献。”一席话表达了立志垦区农机事业的万千人心声。

  “大马力”不断刷新产粮纪录

  中国农业现代化看中国农垦,中国农垦看黑龙江。在这里,可以找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各种农业机械,迪尔、凯斯、格兰、久保田、洋马……黑龙江垦区不断更新着农机设备,始终追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说,这里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仅领先全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先进行列。据一位了解美国农场情况的专家说,就是在美国农场,375马力以上的大机械也不多见,而在垦区各个农场的机库里,375马力乃至55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比比皆是。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机更新的总投资达64亿元,是“十五”期间2倍以上,新增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总计23.4万台件,其中国外大型农业机械2846台套。垦区累计建设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331个,畜牧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在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机库里,笔者看到了全国引进仅17台的约翰·迪尔7630、最大功率可达583马力的大型拖拉机和世界上最大的430马力的凯斯9120大型收割机等大型设备,它们一字排开,足足有几十台,每台都价格不菲。农业机械化一定要用这些“大块头”吗?红兴隆分局农机局的高级工程师侯林山说,不是垦区追求“大块头”,关键是这些“大块头”可以一次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步骤,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过去,几十年的小机械旋耕作业,刀具只有二十几公分,长期在这个深度作业,使土壤产生了板结的犁底层,失去了通透性,植物根系扎不下去,雨天水积在地上不下渗,旱天地下水分又被犁底层挡在下面吸不上来,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大块头”深松的深度达到35~40公分,彻底地打破了犁底层,恢复了土壤的通透性,这是近年黑龙江垦区作物高产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此,大马力机械在黑龙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农机户和农民都很喜欢它。

  友谊农场副场长金明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场收水稻还是‘小镰刀,大弯腰’。当时‘十万民工下稻海’的景象十分壮观,依兰、绥化等地的劳动力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来到农场,抢夺农时。当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只有60%,就这已是国内最高的了,而现在水田全程机械化率达到近96%,一台大马力的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1500亩地,靠人海战术支撑起来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经济作物也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场的人们忘不了早些时候著名的“菜刀队”。“菜刀队”在每年秋天收甜菜的时候出现,大家每人腰里别一把菜刀,每天马不停蹄地削甜菜。现在,从打缨、削顶,到起拔、清理泥土,再到装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从美、英、法、日、西班牙等国引进的甜菜收割机一次作业就可以高效地完成上述全部步骤。“菜刀队”已成为了历史,成为农垦人一段永久的记忆。

  “2000年以后,友谊农场开始向精准农业方向迈进,引进了21台套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东北气候容易春旱夏涝,播种时间少,抢抓农时GPS定位的大马力拖拉机派上了用场,白天晚上连续作业,3天能干6天的活儿,即使在夜间,说播种误差一厘米就能保证在一厘米之内。像进口的满胜播种机,播种匀度高,深度一致,生产的产量也高,每亩玉米能增产150~200斤。”金明山说。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05年,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暨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年,黑龙江垦区创造了用10年时间使粮食总产翻番的奇迹。

  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26.4亿斤;2007年,249.3亿斤;2009年,330.5亿斤。

  2010年,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63.6亿斤,其中粮食商品量339亿斤。全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总产量又一次书写新纪录,黑龙江成为全国第二个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省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不能不说是共和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很重要原因是垦区与地方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装备电子、液压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每台大马力拖拉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科研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大幅增产,与农业机械的科技化密不可分。

  在建三江分局胜利农场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第六管理区10作业站,笔者看到300亩的土地上有钢骨架育秧大棚200栋,浸种催芽大棚4栋,其中包括一栋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据了解,该车间芽种可供18万亩水稻插秧。在催芽车间里,10个一体化浸催设备和2个调温箱跃然眼前。农场副场长姜云涛介绍:“以前老百姓催芽都将种子放在缸里或者水沟里,出的苗高低不一,有的还催瞎了,出芽率最高也就80%。而农场的这套设备,通过电脑操作,能够根据种子浸种催芽所需温度进行自动调控,实现智能化、无人化管理。种子受热均匀,杀菌消毒效果好,出芽率可达到98%以上,芽势整齐一致,为培育壮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在笔者啧啧赞叹时,旁边一位正在摆弄手机的工作人员叫住了笔者,原来他正在用手机3G技术对育秧大棚进行远程控制。只见他的手机上有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含量、排风等数据指标,他只要动动手机,就可以调节大棚内的数据。姜云涛介绍,该技术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现代农业智能监控系统。传感器采集大棚内数据后,系统会通过智能分析,应用网络或手机3G联动控制功能,控制通风帘幕和微喷等设备的开关,及时精确地满足秧苗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要求,达到培育壮苗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红星农场数字化平台前,分管农机的王文富副场长说,这套系统由中科院遥感所与农场共同开发,是农场首创、国内领先的农业技术支撑平台。2007年,农场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种植业实际生产。2008年开始逐步运用于林、畜、水、气象、种植、有机作物栽培等整个大农业系统。全场700多块地的土壤、水利、气象等13项遥感资料及各种信息全部记录在系统中,只需轻点鼠标,每一块地的方位、面积、形状,种植的品种、长势、成熟状况等信息便一目了然,7种颜色标明历年种植情况。机车通过GPS,可把在东北全境、内蒙古等地的实时状态图片传回系统,农场可随时了解、在线查询所有大型机械的作业状况。今年,农场又一次更新了系统,明年数字化平台可实现与全场大机械建立3G传输,届时大机具耕地深度、耙地情况、机车状态等等数据都可实现视频传输。

  按照“精准农业”标准,根据土地不同、播种情况、土壤养分,测算出某地块生产数据,自动输进电脑,由电脑开出处方,根据入肥实际需求,实施变量施肥,变量作业。在收获季节通过遥感监测,就能精确了解到每一地块作物的成熟度,统一调度全场210多台套机械进入作业现场,再不用人去现场观察。数字化平台的咨询功能可以帮助农场职工和周边的农民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还可通过短信群发功能实时提醒生产中技术问题和天气状况。

  如今,机手们登上大马力拖拉机的驾驶室,就如同在家一样舒适:密封式的驾驶室内设有自主控温的空调,驾驶室内四季如春;调频收音机与DVD播放器可缓解驾驶员的疲劳;启动电脑可进行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网络对讲机可随时连接指挥中心,获取供应修理等相关信息。铁力农场的机手们说:“在驾驶室戴着白手套,穿着洁净的衣服,一天下来一点灰都没有,怎么进去怎么出来。以前可不是这样,干一天活儿下来总是弄得灰头土脸。现在,只要把GPS定好,程序设置好,你吹着空调,听着音乐,剩下的活儿都交给拖拉机干了。”

  人性化的设计带来了人们理念上的变化。它让人看到,原本繁重、沉闷、单调的农业生产劳作,竟然可以这样地从容不迫、舒适安逸,成为一种享受。

  农机现代化实现高效率低消耗

  大马力拖拉机不仅舒适,工作效率更是惊人。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告诉笔者,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00马力拖拉机,一昼夜联合整地作业可达1500亩,作业时速可达10公里,相当于普通拖拉机的6~8倍;大马力配带大型联合整地机可实现普通拖拉机单项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作业项目的复式一次完成,每亩节本增效15元以上;采用精密播种机播种大豆、玉米,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采用机械化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大豆、玉米每亩可增产20%以上;采用大型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可实现全部秸秆还田,同时保持垄型,降低水分,每亩综合节本增效20~30元;采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水稻每亩增产5%~10%。

  李俊说,大马力机械节油、节种、节肥、节水等效果明显。在完成同等作业量的情况下,375马力拖拉机比变通拖拉机节油20%~30%。黑龙江垦区4200万亩耕地如果全部实现大马力机械化耕作,每年节本增效可达20亿元以上。一台500马力拖拉机组担负的作业面积可在3万亩以上,年创效益能力可达30~40万元,可在6~8年内收回投资,大马力拖拉机的使用寿命在农场良好的管理下可达20年。

  引龙河农场第五管区的高忠,是农业部全国农机示范大户,有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喷药机、割晒机、中型拖拉机和运输车辆,总资产超过千万元,生产能力10万亩。1997年,高忠受领导的委派,来到16队担任队长。这是一个谁都不愿去的亏损队。辛苦了一年种的麦子,常常会因麦收时的一场雨,收不及烂在地里。当时每到麦收,龙口夺粮,“早晨三点半,晚上看不见”。高忠的16队仅机务工人就80多人,每到春播秋收时,全队300多人几乎一个不剩地全下地,还是忙得喘不上气。1998年,全场开始转制,按要求机械要承包到人,队里刚进不久的两台较先进拖拉机,每台就要几十万,没人敢承包。身为队长的高忠为了带头,硬是咬着牙四处借款交上了这几十万,买下其中的一台。

  随着垦区不断深化改革,高忠如今成了农机专业户,承包着场里的6000多亩地,最多时包租土地上万亩。今年,高忠成立了“圣达农机合作社”,多年在高忠这干活儿的16个机手都成了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有迪尔、凯斯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十多台套,先进程度与国际尖端水平同步。高忠说:“每台大马力拖拉机在农忙时满负荷运转起来,一天可耕1500亩,按亩30元代耕作费计,每天可毛收15万元,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生产,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合作社有10万亩代耕作能力,全年实现收入300万元。过去,播种往往用20天到1个月时间,出苗后还要人工间苗。现在3天就播完了,由于机械是精量点播,出苗齐,不需再间苗,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工,每亩还节约了2~3公斤种子。真正让农民从田野上解放了出来。”

  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使黑龙江垦区基本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机装备实现的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实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了“土壤水库”,蓄水保墒。大马力机械使抢农时争主动变为现实。春天播小麦不超过5天,播大豆不超过10天,分别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插秧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插秧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也缩短了10天。垦区100%的耕地轻松实现整地“黑色越冬”,第二年平作作物的地号达到播种状态,垄作作物根据农艺要求还实行秋起垄、秋施肥、秋施药,春天不动土、不整地,奠定了农业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改革不仅仅是‘引进’,更是一种‘创新’。而创新的也不仅仅是机械化,还有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这是垦区各级管理者的普遍共识。

  黑龙江垦区就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壮大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黑龙江垦区一举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等过去国有的单一体制,积极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了以“两自理、四到户”与“统分结合”为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代表——农业机械,也从此改变了过去国有农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的新机制,使垦区家庭农场职工成为农业机械投入和经营的主体。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垦区实行了“统分结合”、“统放结合”的农机经营管理模式,即该统的统,该分的分,该放的放。农机的经营权落实到了家庭农场,落实到了户。正是因为具有独特农垦特色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和以家庭农场投入为主,以国家、农场补贴为辅的新机制,调动了家庭农场增加投入、加快农机更新的积极性,才催生出肖亚农、高忠等一大批农机大户。

  农机经营投入的主体是家庭农场和职工,但农机的管理权则大部分统一在大农场手里,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坚持“六统一”的原则,即统一停放保管、统一管理与作业指挥、统一油料供应、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保养维护和验收标准。

  先进的管理模式,很好地把土地与机械、分散经营与统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农机选型配备和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了农机资源浪费,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垦区的农业生产、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如今,在黑龙江垦区的农场,各具特色的农机具停放场周围有树木,院内有花草,车有库、具有棚,各种机械停放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农闲时包、支、垫起,确保动力机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作业机具达到“六不、三灵活、一完好”的技术状态。

  在“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分局,笔者见识了垦区“标准化厂库棚建设”。在七星农场第40作业站农机停放场,大马力拖拉机、搅浆平地机、水田犁、洒肥机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广场上。为了防止轮胎老化,整个拖拉机被架起来,每个轮子还罩上帆布袋,操作室内部四周也拉上窗帘,遮挡阳光。在室内摆放的播种机等机器被清洗得纤尘不染。使用了二十年的普通插秧机还跟新的一样,保养得很好。“一般农民将农用机械停放在房前屋后场院里,风吹日晒,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而农场统一管理、维修、保养,大大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年限。”建三江分局农机局副局长段建军说。

  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还需要现代化与社会化的服务。垦区始终坚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并把农机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农忙季节,农场组织成立“农机110”、“农机120”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垦区还建立了一些更高标准的集农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中心,使农机具停放场不仅停放、保管农机具,还提供油料供应、机械保养维修等服务。

  经过30年的发展,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北大荒推进跨越式发展的2009年,胡锦涛同志来到了黑龙江视察。他充分肯定了北大荒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成就。他说,北大荒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并向北大荒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号召。这一个“大”字内涵深刻,意义非凡,是总书记对垦区的特殊信任和要求,使北大荒的农机化事业又一次站到了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潮头,又一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北大荒集团则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实现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华丽转变。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北大荒农机事业提出六个新延伸。

  由旱田向水田装备延伸。在旱田机械化作业的基础上,不断细化水稻全过程的机械化能力和水平。李俊说:“我们建立了适合北方寒地水稻种植特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积极出台各项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坚持高起点,始终坚持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水田机械化。”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垦区需要大量的种子清选、精选、包衣、包装等加工机械,也需要大量的粮食产后清选、烘干、包装、储存机械和设备等,还需要大量的其他农副产品的保鲜、运输、加工等设备。到2012年底,垦区产前产后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

  由地面作业向空中的延伸。航空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立体化农业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通用航空”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农林专业航空公司,有8种机型50架农用飞机,累计飞行超过10万小时,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增产粮食36亿斤,护林飞行1.1万小时,创经济效益90亿元。

  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除了稻、豆、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黑龙江垦区还利用北大荒的土地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亚麻、籽用南瓜、玉米青储、苜蓿饲草、万寿菊、甜菜、向日葵、芸豆等经济作物,通过引进、研发和推广等方式大力推动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栽培与收获。其中马铃薯、亚麻、籽用南瓜机械化率均达到90%。北大荒薯业集团董事长李顺说,公司有马铃薯种植核心基地100万亩,种、管、收、储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从美国、德国、荷兰、丹麦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机械,让劳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0亩,这是人工种植难以想象的。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延伸。为实现垦区畜牧养殖机械化,垦区首先从奶牛的全程机械化开始,以机械化为基础全面推行集中饲养模式。黑龙江农垦双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隋文成说,牧场主体是饲养工程,但是为了发展绿色奶牛业,牧场农场配备了沼气发电还有生物质热能工程。先进的设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人工,还提高了奶制品的质量。

  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近年来,垦区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快速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在示范带动农民的同时,垦区农机人还把触角伸向域外,走出国门。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对黑龙江垦区农机化事业寄予厚望。他指出: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机化事业也正在大发展、上台阶的重要时期,希望黑龙江垦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地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和布局,不断地拓展农机化的领域和范围,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促进全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说:“北大荒农机化事业在新时期不仅取得新的成绩,还提出了“一个转变,六个延伸”的农机化发展新目标,对垦区农机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说:“黑龙江垦区的农机化事业,是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垦区始终坚持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全国农垦提供示范,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从2002年起,垦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场县共建“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农垦大型农业机械到周围农村,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和代收服务。近些年来,不断拓展跨区作业项目和范围,大力推进整村、整乡、整建制的生产全过程托管代耕服务,用大马力机械和农业农机新技术带动辐射地方农村,代耕、代种、代收的“三代”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到2010年,累计出动机车超过4万台(套),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1806万亩,其中2010年作业面积3123万亩;累计农垦农机行业创收13.42亿元,农民节本增效28.49亿元,实现了互惠双赢,促进了“场县共建”向纵深领域延伸,充分发挥了农垦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海伦市扎音河乡副乡长项久清介绍说,该乡17万亩土地中有十二三万亩种植大豆。场县共建后,农场每年秋天来秋整地深松1~3万亩。大型农机具新技术改变了土壤通透性,作业质量明显好于农民自己的旋耕地,大豆产量趋于平衡,不再有“肥年”、“瘦年”,产量提高了20%。不少农户看到大型农机具的好处后,加上国家实施购机补贴,增加了购机信心,乡里大中型农机具从2008年的几台套增加到现在的50多台套,一两千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其他产业。场乡共建园区、连片整地时需要农场的大机器,他们随叫随到,机耕费用还低。原来农民的小型机具代耕费37元/亩,作业质量不行,“满地都是弯儿,打不破犁底层”,用农场的机械才32元/亩,而且质量还好。

  赵光农场副场长苏兴俊说,今年,赵光农场与北安市共同出资合建两个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口66台套先进设备,其中310以上大马力机械15台,服务半径提高了30%以上,为周边农民代耕、代收面积超过8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526.4万元。当农户看到大机械作业增产效益后,纷纷将自己的土地以270元/亩租给农场,实行集中连片生产。农民不用任何投入,也无需用工,靠租费和补贴,每亩就收入330元。而且农场在年初时,就会将承租费用一次性打给农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大量进入二三产业,真正实现了农场和农民双赢。

  在农机局局长李俊的办公室里有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金戈铁马驰古城,场县共建写新篇”,说的是2007年秋季农垦总局从四个分局集中组织调动了112台大马力拖拉机为哈尔滨双城市农民代耕服务,进行土壤深松整地作业52万亩,在当地和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事后,双城市委、市政府为农垦总局赠送了这面锦旗。远在内蒙古的海拉尔,一提起到那里跨区作业的黑龙江垦区八五二农场的女农机大户常凤兰,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都尊称她“常大姐”。率领“金戈铁马”驰骋在大草原的常凤兰,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

  农垦总局主管农业农机的徐学阳副局长介绍说,开展场县共建,农机是开路先锋,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代耕服务作业面积,到2012年达到5000万亩,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垦区的新要求,也是拓展垦区发展空间、建设“影子垦区”的新机遇,还是垦区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很多农场还走出国门,在俄罗斯、蒙古、巴西等国办起了域外农场,引龙河农场高忠等一批有志农机大户,也开始把眼光瞄向了国外。

  目前,垦区与地方共建格局基本实现了“四三二一”良好态势。“四个提高”,即提高了农民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提高了农场农机工人的就业率,提高了区域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三个推进”,即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了农业农机化、规模化、标准化,推进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个转变”,即实现了农民小四轮作业向大机械作业转变,实现了传统耕作模式向保护性耕作模式转变;“一个创新”,即垦区、地方现代农机合作模式的创新。

  今年,农垦总局农机局与文体局合作编辑、拍摄了《北大荒农机60年》画册和农机专题片《铁流2》,很快就将跟读者、观众见面。相信透过画册和专题片,大家会看到一幅垦区开发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农机化发展的壮美画卷。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笔者眺望着车窗外已进入“黑色越冬”期的广袤大地,回想着驰骋在北大荒黑土地上数不清的大马力农机,不禁由衷地赞叹:

  北大荒,你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北大荒,你是中国大农业的试验田。

  北大荒,你是中国农机化事业的排头兵。北大荒,你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跑者。

  今天,北大荒农机人正在以一种更加执著和坚定的信念朝着共和国农机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如果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的话,那么,北大荒农机人演奏的肯定是众多交响乐中最雄壮、最富激情的那部——《英雄》。文字:赵天冬王东生李海涛图片:黑龙江农垦总局提供



http://farm.00-net.com/jx/1/2010-12-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