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兴机创业六十载 强农富民铸辉煌


胡道林

1959年,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时代的号召,也是历史性预见。

漫步在江淮沃野,昔日农民的耕牛闲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耕整机在田地奏响欢快的乐章;昔日农民的镰刀搁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收割机高唱着丰收的赞歌;昔日农民种田的腰杆开始直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部插秧机在稻田间编织着绿色的希望……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农机化的发展历程,安徽省农机局项安琪局长深情地说,从中华民国时期仅遗留下的13台轮式拖拉机,到2008年底的240万台各种类型拖拉机,从1957年底的14个国营拖拉机站到如今的7432个农机大户……60年来,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的农业机械化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全省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2/3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已经确定。

“近年来农机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有四大原因。”项安琪说,一是中央惠农政策好,对农机扶持力度大;二是农业对农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民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农机化发展思路明确、方法对头。紧紧围绕省政府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有针对性地发展现代化农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四是相关部门支持力度大,配合更紧密。“农机人赶上了好时光,安徽农机化之路越走越宽敞!”

铸就农业生产力

正值麦收大忙季节。阜阳市颍上县农民老冯悠闲地站在自家的麦田边看着联合收割机收麦。他乐呵呵地说,“靠出大力流大汗种庄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种粮有了机械化,比过去轻松多了。”

今年安徽省小麦5月30日大规模开机收割,至6月7日基本收割完毕,仅用了9天时间。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7.7万台,机收小麦3366万亩,机收率达到95%。

项安琪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与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是双线并行的,农业机械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投入大量人力、消耗大量资源的传统落后方式,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使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给短缺转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2008年,安徽农机总动力达到4807万千瓦,名列全国第四;各类拖拉机240万台,配套作业机具达到540万台套,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总量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用于农田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万台,较建国初期的1954年的215台,增长了417倍;联合收割机7.8万台,较1957年的55台,增长了1417倍;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油菜联合收获机、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粮食烘干机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分别达到4000台、1024台、316台、6000台和1053台。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突破机插(播)环节,实现了机耕、机收、机植保基础上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玉米、油菜和农特产品生产机械化正加快突破。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粮食生产从当初的‘自给不足’到如今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调出省,这里面除了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外,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安琪说,近年来,农机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的“三大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水稻育栽、玉米机收、油菜机械播收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扩大技术普及面,加速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加快小麦生产机械化的转型升级,加大大功率拖拉机和高效节能的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扩大“两深一精”小麦高产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在此过程中,农机部门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农机、农艺结合的小麦高产攻关农机化技术措施,形成科学合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为小麦高产攻关提供保障。

农机专家介绍,以往小麦采取撒播的方式,每亩需要种子15-20公斤,而采取精少量播种每亩用种不超过10公斤,我省目前小麦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仅此一项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为了让“两精一深”农机化技术推广到位,在中央补贴30%的基础上,我省今年对大中拖配套的旋耕施肥播种机累加补贴10%,达到40%的补贴比例。目前,全省旋耕施肥播种机的保有量达到1373台,仅今年就增加了500多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小麦 拖拉机 玉米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