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自德在给蜂农讲解养蜂技术
鹤峰县,一座位于北纬30°的山城,群山峻岭间,月月有花开,繁花中飞舞着一群群忙碌的身影——蜜蜂。穿过这群忙碌的身影,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叫卢自德,今年86岁。
他一生痴迷养蜂,该县1300多个村小组、2800多个山头都留下他寻找蜜源的脚印。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培训人员近3万人,大家都叫他“蜜蜂爷爷”“年龄最大的扶贫人”。
近日,在全州“脱贫攻坚榜样”事迹报告会上,卢自德讲述了50年来他与蜜蜂的故事。
包里的宝贝
三件宝:笔记本、背包、蜂刷
叮铃铃——叮铃铃——,11月5日,天刚亮,卢自德的手机就响了。打电话的是该县下坪乡江坪村的一位蜂农,他养的蜜蜂近两天像生病了,束手无策的他只得找卢自德。
卢自德一边接听电话,一边拿出一个黑色笔记本,将该蜂农的地址、姓名、电话和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前接到这样的电话,卢自德肯定会去现场指导,可是这次他没有办法去。因为上月底他刚做完手术,受不了山路的颠簸,所以只能在电话里耐心指导。
“每个来电我都会记录下来,有时间的话,过几天就去现场看看问题解决没,实在没时间去就打电话问。”卢自德告诉记者。
翻开黑色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王本华,取850多公斤,还有10桶未取;严青山,今年17个圆桶,取11个,要求活框饲养;1月20日,板辽村,培训人数56人……所有来电的蜂农,卢老都记下了电话号码,第一次联系的人他还特意用红笔进行了标记。像这样的笔记本,大大小小,卢自德共有四五本。
每次到养蜂现场指导或开办培训班,卢自德总会背上一个背了10多年的包,确切地说是一个购物袋,里面装着收蜂笼、面纱、埋线器、蜂刷等工具。购物袋上、收蜂笼上,到处都是缝补的针脚。可别小看了这些玩意儿,虽然不值钱,却被卢自德视为珍宝。
上世纪6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卢自德碰上了曾在美国森林公园养蜂、回国后在华农大学任教的著名昆虫学家李振刚,并成了他的学徒。那把蜂刷,就是李振刚在世时送给他的。也就是从结识了李振刚的那一天起,他就走上了中蜂养殖与推广之路,也认定了中蜂产业必将成为鹤峰人民的脱贫新路。
“为了记录中蜂的生活习性,他曾连续三天三夜守在蜂桶边,吃饭都是我送。”卢自德的老伴回忆说。自1968年起,卢自德就开始试验养殖中蜂,1991年从鹤峰县科协退休后,他更是把大把时间花在中蜂养殖的钻研上,并把老伴培养成助手。
发明的收蜂笼
寻蜜源:4年走遍全县2800多个山头
退休后,卢自德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调查该县森林中的蜜源植物和研究中蜂养殖技术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在近4年时间里,他走遍了该县2800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头、1300多个村小组。有的地方山高路远,他就自带干粮一去好几天,晚上就在山上过夜。他在森林里遇到过蟒蛇和黑熊,遇到过泥石流,好在他有足够的森林求生知识,也有过人的胆识,总能有惊无险地度过。
“我爬过最高的山是牛池山,海拔2000多米,爬过的最远的山是位于湖南边境的八大公山,几十万亩了无人烟。”卢自德回忆说,那时,他虽然已60岁了,但体力很好,爬山也不费劲。如今,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依然坚持下乡讲课。
最难的是调查蜜源。据卢自德回忆,近4年时间里,光解放鞋他就走烂了五六双。有人看着他背着一个购物袋出门,几天后又背着一些花草、树枝之类的回家,还经常笑他自讨苦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11-16/2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