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市下营镇潍河入海口以南,大片核桃树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昌邑鼎立薄壳核桃合作社。此时正值核桃收获季节,附近村民纷纷赶到此处,摘核桃、扒皮、晾晒,合作社“掌门人”李治国则忙着接待客户。如今,合作社名声远播,许多核桃收购商找上门,年产160万斤核桃一点也不愁卖。
部队退伍后跑运输,挣得首桶金
9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昌邑市下营镇的昌邑鼎立薄壳核桃合作社,见到了李治国,他虽然只有38岁,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那一双宽厚有力长满老茧的大手,更是常年辛勤劳作的结果。
李治国是卜庄镇李泊村人,中专毕业后,到昌邑石化工作。出于对军营生活的向往,1997年底,李治国参军入伍。因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他入选了特战队,后来又给首长当警卫员兼司机,还入了党。“三年部队生活对我的影响很大。”李治国说,不仅改掉了他做事拖拉的毛病,而且磨练了顽强的意志,这对他今后创业有积极影响。首长的一句话更是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和平年代,发展实业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对此,他打心底里认同。
2000年底,从部队退伍后,李治国虽怀着满腔创业激情,但除了会开车、不怕吃苦外,别无长处。于是,他回昌邑石化当了一名油罐运输车司机,后来又承包了运输车队,积累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时挣了点钱,可是比当兵还累,操心又遭罪。开着大车跑长途,车出毛病了得修,还要防着偷油贼,真的不容易。”李治国说。
偶然与核桃结缘,发展现代种植
说起与核桃结缘,李治国表示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03年,李治国开车送朋友到位于泰安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临走时专家送给朋友几棵核桃树苗。朋友对此不感兴趣,没有地方栽种,李治国便要了过来,栽到自家园子里。
李治国的老家这一片是盐碱地,当地老百姓靠种植粮食、棉花为生,由于地下淡水资源有限,他们只能靠天吃饭。一晃几年过去,李治国发现这几棵核桃树没怎么管理居然长得不错,是不是可以在老家发展核桃种植?
其实,李治国心里还有一个深深的核桃情结。他上小学时,一次父亲生病,中医给开的药里面有一味药引子是核桃。当时核桃是稀罕物,父亲心疼他,把核桃从药里挑出一点给他吃,那是他第一次吃核桃,真香!当时他就有一个想法:等长大了一定要在自家地里种上成片核桃树,结了核桃使劲吃,让父母也吃个够。
2007年,李治国一边管理车队,一边着手在老家搞核桃种植。刚开始时妻子很不理解,父母也坚决反对。李治国反复做家人的工作,告诉他们自己要干的是现代种植业。家人见说服不了他,态度逐渐从反对转变为支持。
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种地,首先得有地。当时国家提倡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打算自己先试试水,挣了钱再用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就这样,在1212和村民的支持下,当年年底他成功流转土地400亩。
“第一年就挂果但留不住,第二年挂果也不能留,得先长树,三四年后才慢慢开始有收成。”李治国说,也不是什么土地都能够种核桃,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核桃的产量。合作社成立、种植规模扩大后,为指导新社员科学合理地栽种,李治国在前期都会进行土壤指标检测。
土地问题解决后,核桃苗木又成了新问题。在摸石头过河的第一年,没有经验又偏信了一些人的误导,他种了一些生长周期很长的实生苗,受到嘲笑。不懂就学,买书看、上网查、请教老师……那段时间,光笔记就记了十多本。
后来,他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搞核桃种植的科研单位和专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张美勇教授被他的勤奋和朴实感动,为他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张教授的指导下,他成功地把实生苗嫁接上了纯度很高的香玲核桃,苗木问题解决了,核桃种植走上正轨。在张教授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实验,高纯度核桃苗培养得很成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9-13/3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