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王安全:优“先”发展产业 打造果园致富村


 

湖南省先富带后富典型、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在自家柚子地里给柚子树疏果。

湖南省先富带后富典型、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在自家柚子地里给柚子树疏果。

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正在猕猴桃地给苗木进行嫁接。

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正在猕猴桃地给苗木进行嫁接。

  编者按:先富带后富,如何带,带出了哪些成绩?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近湖南省内10个先富带后富典型人物,聚焦“带”字下的酸甜苦辣和坚持,对话“先富者”,看他们如何厚积薄发,分享其带领致富的心路历程。

  “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湖南省先富带后富典型、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带领村民集体奔小康的理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菖蒲塘村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这为菖蒲塘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当时,在菖蒲塘村的产业园内,王安全担任讲解员,给习总书记讲解村里产业发展致富过程,产业园的柚子也有了新名“大大柚”。

  一位65岁的村支书,5年来,他利用技术和智慧既“勇”又“先”,发挥带头人作用,全村发展水果产业,逐渐改变着菖蒲塘村贫困落后面貌,该村发展成廖家桥镇农业产业经济收入第一村,去年脱贫30户,全村无贫困户。

  人均年收入600元到8000元转变:发展长短产业

  80年代以前,菖蒲塘村还是一个仅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贫困村落,村民人均年收入仅600元。由于王安全知晓一点园林技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家里的水稻田种上见效快的短期作物,经济收益不行的话,来年还可以改回庄稼。

  就这样,王安全在自己家的3亩水稻地上尝试种植水果类经济作物,1988年引进湘西碰柑,1995年引进浙江宁海宫川蜜桔,1996年引进吉首大学科研成果米良1号猕猴桃,2002年引进福建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引进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在王安全的带领下,很多村民陆陆续续跟着改水稻为种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待收到成效后,再种植蜜柚、碰柑、猕猴桃、柚子等见效大的长期作物,现在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8000元。

  王安全表示,由于菖蒲塘村缺少水源,水利条件差,过去靠天吃饭,后来不断尝试引进水果品种,有成功、有弃种、有淘汰。为了给村里群众谋一条出路,王安全整宿睡不着觉,后来以“长短结合,以短促长”定下菖蒲塘村产业发展基调。

  当时一斤柑桔能卖到3斤水稻的价格,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几年时间,王安全和他一起勇于吃螃蟹的一批人富裕起来了,给全村想要发展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仅菖蒲塘村发展了,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廖家桥镇周边村的产业发展。廖家桥镇副镇长郑如显透露,菖蒲塘村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铁桥、长坳、申坨、林寨、马龙5个村寨连片6000亩的特色生态果园建设。

  先富带后富:“女子嫁接队”横空出世

  如何解决菖蒲塘村剩余劳动力?王安全当时想到他和村里的技术骨干一起结合自身经验,帮助农村妇女培训嫁接技术。于是,一支女子嫁接队便横空出世了,扛起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一面大旗。

  在菖蒲塘村成片的柚子林和猕猴桃基地里,这里活跃着一帮女子嫁接队,她们嫁接技术成活率高,每天200元的工钱,平均每人年收入万余元。正在做猕猴桃苗木嫁接的村民田珍莲,今年64岁,她做苗木嫁接多年,从刚开始嫁接橘子树到柚子、猕猴桃、葡萄苗木等。这两年加入女子嫁接队,她前往株洲、贵州、重庆等地出门嫁接务工,去年嫁接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嫁接 柚子 猕猴桃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