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农村孩子刻苦攻读考大学,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好生活。
现如今,也有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目的也一样,为了过上好日子。
大同区高台子镇的王国博,就是这样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
近日,记者来到高台子镇永跃村的绿云朵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整齐干净的白色厂房沐浴在阳光中,与其身后环绕的果树花卉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走进标准化蘑菇生产车间,菇床上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排列整齐,鲜嫩绽放,散发出阵阵清香。几名妇女正站在特制的梯子上采摘,她们动作娴熟,往下一摁,轻轻一扭,小小的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
“我们合作社在去年引进了双孢菇生产线并进行了试生产,一试就成功。今年,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3月份我们又增加了5个蘑菇生产车间,并自制了一套机械化上料覆土设备。”负责人兼技术员的王国博向我们介绍起来。
王国博边演示自动化设备的奇妙之处边介绍:“以后厂房要实行密闭无菌管理,除了采菇期,其它时间不允许进入,全部实行自动化管理。”
“合作社就是王国博牵头创办的,这小伙子真不错,上得了大学,还干得了农活,我们全村人都喜欢他。”村里的贫困户王艳祖迫不及待地“插话”。
自从2014年,王艳祖就在合作社干活,他很满意这份工作,不但解决了家庭开支,也能照顾家里老人。
在王艳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脑中王国博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王国博毕业于大庆师范学院,2014年参加工作后,在我市的一家传媒公司做策划,工资可观。
来自农村的他,经常关注一些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新闻及相关惠农政策,这也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回家乡做什么?他和哥哥王国明把创业目标锁定在了绿色循环农业上,也就是种植双孢菇。
种蘑菇,是个技术活。刚开始,王国博也懵门儿,为全面掌握种植技术,他几乎把所有时间投上了,整天蹲在棚里,备料、消毒、发酵、接种、安棚、上架,特别是出菇后的上水、采菇、剪菇等一系列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一项不落。
“既然干了,就干出个样儿……”虽然经常累得精疲力尽、浑身疼痛,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国博终于从对双孢菇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一名“土专家”。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有一次隧道四条、二次隧道两条,各种设备齐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料,除满足自用的35批料之外,还给当地的70个大棚提供用料。在出菇管理方面,除采菇外,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节省人工80%。
从今年6月份开始生产到年底,预计可生产270吨蘑菇。按照目前市场批发价13元每公斤计算,预计下半年的销售额达351万元,利润100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6-07-09/8388.html